为武侠喝彩 向金庸致敬
2009-10-16李光英
李光英
【摘 要】对武侠小说,不能一味批判,而应看到武侠小说对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金庸;武侠;语文课本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63-02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5年春开学时,高二学生惊喜地发现刚到手的第四册《语文读本》里新添了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欣喜的孩子们可能没想到,这个新生儿曾经经历了多么艰难痛苦的生产过程!
武侠小说入选中学教材这一事件,较早可追溯到2001年的一个网络帖子:“在我们还看不懂鲁迅和波德莱尔的童年和少年,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美和真,谁能给我启示,谁能让我还能挽留一点点童年的真,用我听得懂的话告诉我:孩子,你是对的……唯有金庸。他给了我善良和美的启蒙,告诉我爱的伟大,告诉我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信念献身,告诉我尊重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告诉我男人之间的友情有时可以超越爱情,告诉我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他创造了那么多可爱而栩栩如生的人物,黄蓉、萧峰、杨过、黄药师、欧阳锋……现在还萦绕在我心中的武侠世界。最重要的是,他用了我当时就看得懂的话。因此,我强烈呼吁,将金庸的作品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
帖子发出的背景是有媒体报道,教育部决定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金庸的作品将入选。当时就引起各方激烈的争论。
批评者认为,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文学形式,其思想境界不高,如选入教材,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教师也担心,武侠小说里面的打杀场面和言情描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种种压力下,教育部不得不出面辟谣,明确表示:金庸的文章不会成为学生的必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当时也表示,不会收入金庸的武侠小说。
2004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部武侠小说的部分章节,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合并为一个单元,取名“神奇武侠”。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这一举措引发了对武侠的新一轮评论热潮。武侠小说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其实,面对武侠,大家大可不必惊慌,武侠小说对中学生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武侠小说对中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阅读写作兴趣
面对当今语文教育费时耗力的现状及电视、网络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冲击和阅读时间的挤占,什么东西会给我们保留还击的余地?武侠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传统教材所选课文,确有不少经典名篇,具有永恒的思想及文学价值,但也有不少篇目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已经明显滞后于当代中学生的精神视野,难以激发他们的心理共鸣。传统语文教材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可敬而不可亲,或者可以说是高不可攀。面对严肃古板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的教材,有多少同学能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呢?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引人入胜的特质:其跌宕的情节、绚丽的辞藻、生动的表述……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大,形成了一整套汉字、英语单词加各种符号构成的“网络语言”,并且有向生活中和课堂上扩展之势,读优秀的武侠小说还能够纠正一下。
(二)了解历史人生
“从那时到高考之前,俺是常常捧着二十四史作学者派头的,这不是说俺天生有为祖国历史文化事业献身的觉悟,主要还是武侠小说的功劳。自从俺引用‘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犯了点小错误被老师批评后,俺立刻写出了深刻的检查,俺以后一定注意:郭靖是南宋的,西夏的都叫完颜,辽国的叫耶律,蒙古的叫铁木儿;张丹枫是明初的,于谦那会儿有倭寇,雍正不是吕四娘杀的;楚留香是……,陆小凤是……反正一定是古代的!”
这是2005年高考上海一考生作文中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作一个调查的话,历史教科书交给学生的有关反清复明的历史知识,可能远没有《书剑恩仇录》来的形象、生动!对此,北大教授严家炎认为,江湖世界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社会现实曲折的反映,只不过金庸运用了夸张甚至荒诞的形式。
由此可见,武侠小说教给我们的并非只有“武”,更多的是“侠”,甚至是历史人生。
(三)开阔阅读视野
语文教育不能沦落为识字和语法教育,这已经是共识。而文学实是“人学”,对文学的阅读、理解则关联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如何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形式,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训练文化思考能力,涵养文化人格,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的大问题。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侠文化”,影响非常广泛,成为通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我们承认语文教材应该担负一定的传承文化的责任,那么对武侠小说持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态度未必都是合适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容性是文化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既然要传承文化,就不能狭隘地只传播自以为“高雅”的或“正确”的文化——事实上,很多时候文化虽有雅俗之分,却并无高下、正误之别。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兼容并蓄的丰富,要比过去那种“有选择”地给予更有好处。
(四)丰富艺术营养
武侠小说虽属通俗文学,但俗就不见得思想境界不高,诸如武侠大家金庸先生等人的作品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构思巧妙、文词精美。在通俗文学领域,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可谓登峰造极,其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如此广泛而深远,我们把她排除在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外,是不应该的。要让处于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中的学生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轻松和愉悦地获取艺术营养,一成不变的传统教材是难以担此大任的。
由此看来,只要引导得法,就可趋利而避害,使当代中学生从武侠小说中吮吸到丰富的艺术营养。
三、武侠小说有助于塑造更为完美的民族品格
侠义精神是人类的美好天性之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为国家民族不惜赴汤蹈火,英勇献身,正是侠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内核,使武侠小说阅读不仅是一种消遣,而是有着更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塑造更为完善的民族品格。
(一)武侠小说中表现出的浓郁的反帝爱国思想,可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
武侠小说的盛产期为清末民国初年,是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所受的异族压迫最盛之时。抵御外侮,救国救民就成为此期武侠小说家自觉不自觉的追求,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最为辉煌的精神内涵,而此后的优秀武侠小说家把爱国情感越来越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纵观此时的武侠小说,从刀余生的“我意欲救我民,救我国,欲立我国我民于万国万民之上”的誓言,到以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改编的《热血痕》中的“受辱不报,身不能立,有身者耻;家不能立,有家者耻;国不能立,有国者耻……”的创作信条,以及后来的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中的大侠霍元甲身上反射出的爱国情感……而在“武侠盟主”金庸笔下的郭靖大侠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站在长城上誓死抵抗外侮的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
这些优秀武侠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对“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阳刚人格的歌颂,正是激发国人爱国情怀的触发剂,在新时期更有其积极意义。
(二)武侠小说中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精神内涵可以疗治国人道德人格的下滑。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感叹:人心都坏了!也常从媒体上听到看到×××被骗,×××在闹市行凶,围观数百人竟无一人上前劝阻……面对国人道德人格的持续走低及疲软,我们可与金大侠笔下的胡斐进行参照对比。胡大侠为了毫不相干的钟阿四一家,誓杀凤天南父子,不为情动、不为利诱、不为情面所干扰,将生命的意义真正奉献给正义之剑。国人面前有了这把道德标尺,知耻而后勇,使民族品格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境界前进!
(三)武侠小说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小说的人物画廊。
不说整个武侠小说,单就金庸笔下,就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像浑厚木讷、心明智清而又以天下为己任的郭靖;悲歌慷慨、潇洒不羁而又急他人所急的胡斐;桀骜不驯的杨过;自由洒脱的令狐冲……以及“其声宏也类有德”的“伪君子”岳不群……试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股潮流能像“武侠狂潮”一样给我们提供如此多的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另外,武侠小说读者群的庞大,为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金庸的读者群是以亿计的,凡有华人处,皆读金庸。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当汉语成为世界第一语种时,我们回过头来再评价金大侠(武侠)小说的贡献,我们会庆幸:有金庸,是我民族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