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此中有真义

2009-10-15

党政干部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胡锦涛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在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这样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说起发展观,早在两三千年前,古代思想家就提出过一些零星观点。现代发展观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有关发展的系统的看法。在这方面,罗马俱乐部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是一个里程碑。这个报告是在西方发展热的“黄金时期”发表的。该报告说,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增长势头有可能超越地球负担能力,无法持续。罗马俱乐部的预言很快被1973年西方石油危机证实,结果促生了可持续发展观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发展的看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基础性转变。

第二阶段: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的概念植入国人心中。

第三阶段:世纪之交,开始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肯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2003年,胡锦涛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吸取了国内外经验教训,丰富了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了发展的本质,阐述了发展的最新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史上的一次飞跃,是更加自觉、更加理性的发展观念的结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新的指导思想。

有人说,这是现阶段提出来的问题,过去“搞饭吃”还来不及,顾不了发展平衡。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衡量一个领袖合格与否,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无时代的感悟力、洞察力,并且能否做出顺应时代的反应。特别是要看他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能否把握时代脉络,正确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感悟时代、应对时代,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所以,海内外公认,科学发展观切中了中国的要害,标志着中国走进胡锦涛时代。

自2003年以来,那种渐渐步入偏颇甚至走火入魔的GDP冲动,逐渐受到有力的引导和规范。2006年12月25日,胡锦涛在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时说: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7年3月4日,温家宝在全国政协经济、农业联组会上说:实现节能减排五年目标,“这个决心坚定不移!”

近几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免除农业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全民医疗保障系统、加快建设经适房和廉租房、“即使降低GDP一个百分点”也要治理太湖污染、增加农业补贴、以法制手段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九年义务制教育免费、不允许违规使用警力对付群体事件等话题,逐渐成了社会热点。民生领域改革稳步前进。到2008年6月,31个省全部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16个地区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16个省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全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低保补助对象每人每月补助金继续提高;对地震等受灾地区的救援补助不断增加等等。以上这些成就,无疑与科学发展观的问世有着紧密关系。

知识界至今还忆念着胡锦涛在2002年底提出的新聞改革设想,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步骤。当时,新闻界都在传达胡锦涛的讲话精神:新闻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善于捕捉信息,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央视每晚新闻联播节目,领导人的活动占时间太多,机关报对领导人的报道也多,应当适当减下来。报纸既是,也是人民的,要把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靠行政命令手段强行推销刊物,这样的办法不好,下面即使订了也不看。

这些改革设想,在2008年有了小步前进。先是四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大幅放开,使国内外获得充分信息,扩展了动员资源,增进了协调与交流能力,增加了凝聚力,获得高度好评。前往灾区采访的《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用“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惊讶的秩序井然”这句话,描述她在四川灾区的所见所闻。

6月20日,胡锦涛到人民日报社考察,他还通过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是中国一号人物第一次以直播形式回答国内公众的提问。胡锦涛在镜头之前一问一答,而且是直播,国内公众以前从未见过。网友们称胡锦涛是“我的网友胡锦涛”。

胡锦涛在这次考察的讲话中强调了“三贴近”。他说:“要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他说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及时公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他说:“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

各路专家纷纷解读胡锦涛讲话的新意。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这表明官方对网络作为一个主流媒体、主渠道的肯定。现在有相当多的官员还不习惯多元化的言论环境。但是面对网络,必须要面对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甚至很难听的话。政府官员要有这样的承受能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这说明高层看到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多元时代就是多元表达、多元化。社会的多元表达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说:“胡锦涛总结汶川地震报道得出了经验,就是注意新闻时效性。在历任主要领导人中,胡锦涛是首位正面强调新闻宣传时效性的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说:“胡锦涛这个姿态表明,网民是公民,是权利的主体,是言论自由的享有者。最近一些地方官员违法打压通过网络和短信发表意见的公民,胡锦涛这次表态后,希望这种因言获罪的情况不要再出现。”

外国媒体也关注胡锦涛这次讲话。美国《时代》周刊网站7月4日说,胡锦涛到人民日报社的讲话,预示了新的政策方向。美国学者拉塞尔·摩西说:“中国共产党似乎会允许中国媒体进行更加透明的报道,尽管他们仍然会让媒体宣传当局的路线方针。”

考验来了。这就是2008年6月28日的贵州瓮安县群体事件。瓮安部分民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围攻政府部门。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大楼多间房屋被烧毁,几十辆车被焚。像这样的负面事件,历来从严掌握,极少报道。结果往往是西方媒体和港台媒体根据不完全信息报道,出口转内销,口口相传,真假莫辨。

出乎意料的是,瓮安事件报道出现了突破。来

自最高层领导的指示说:我们不报,西方记者报,结果传得沸沸扬扬,谣言满天飞。因此,要透明,不要捂着。要妥善处理此事。

高层决策的变化,使国内媒体改变了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哑口无言的窘状,瓮安事件及时报道公开了。敏感的美国媒体马上捕捉到这个变化。《时代》周刊网站7月4日说:“国家媒体对这个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令人吃惊。通常这种事情不会报道,但这次却不同。新华社迅速做出反应并不同寻常地发表了长篇新闻调查。中国最大的两个网站,新浪和搜狐,在首页登出有关事件的大标题并每隔几小时更新报道。贵州当地电视台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都在进行实况报道,甚至播出了瓮安县公安局着火的情景。这在中国通常是很大的禁忌。”

之后发生的昆明公交车爆炸事件和新疆喀什恐怖袭击事件,国内媒体都作了及时报道,中国新闻改革向前跨进了一步。

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新闻改革互为补充,促进了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和透明。7月21日,广西百色那读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0多家媒体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没有出现阻挠记者工作的情况。中新社记者刘万强说:“无缝对接,这是近年来矿难发生后短时间内消息传递的一个奇迹。”短短一天,就有上百条消息在媒体上滚动播出。百色市委秘书长黄志明对他的下属说:“指挥部工作透明,我们相信媒体的公信力。不要阻挠记者正常的工作,同时请记者们不要影响我们的救援工作,人命关天呀!”23日,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决定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每天向记者提供新闻材料,帮助联系采访。

2008年9月,相继发生山西襄汾县尾矿库垮坝死难262人和三鹿牌婴幼奶粉等乳制品遭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重大灾难事件。在处理这两个事件过程中,政府的公开和透明获得各界好评。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令人非常满意的反应。”

小步前进的还有政治体制改革。自十七大提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后,2008年2月,胡锦涛主持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承认我国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这是一种少见的坦诚。近年來,在胡锦涛推动下,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打开新的局面。主要特点是从党内民主破题,以基层为重点,从选官入手,密切结合民生的现实紧迫课题,探索途径,积累经验。除了在全国300多个乡镇试点公选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南京市和贵阳市在干部选拔制度上的改革。

2008年2月,南京市对新一届市政府全部47名组成人员(市属各局、委一把手)实行公推公选。先由全市领导干部和党代表推荐候选人,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药监局、旅游局和市级机关管理局4个局长位子,每个位子都推荐了4名候选人。这16人面对电视镜头每人发表5分钟竞选演说,并用5分钟回答问题。演讲答辩之后,与会200名各界代表填写测评表,等于小规模票选,然后对候选人排出名次,再行任命。在公推公选过程中,电视和网络直播,使民众大开眼界。南京市有20万人收看了演讲答辩的电视直播。2008年8月,南京市又拿出一批正局级岗位公推公选。

2008年7月,贵阳市电视PK县委书记进入高潮。先是,贵阳市花溪、小河、息烽、修文4个区县党委书记一职出缺。市委自3月开始筹备公推公选。市委书记李军说:“群众在政治上最不满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少数干部贪污腐败,二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因此决定按照中组部关于县级一把手选拔应扩大民主的意见,实行改革。通过推荐和自荐,有81人参与竞争。经过275人现场投票,从81人中选出前20名。这20人再经过调研报告、演说答辩、民意测验、能力测试,决出8人。演讲答辩过程由电视台直播,约上百万人观看。8位候选人最后由48名贵阳市委委员差额投票,票决结果当场公布,4名胜出者分别成为4个区(县)党委书记的拟任人选,最后由贵州省委组织部审核之后公示并任职。

除了南京、贵阳之外,2008年6月出台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提出了区长差额选举的目标。江苏、云南、吉林、河南等地也先后推出各种各样的公推公选。选官形成了潮流。

另一项改革是党代表任期制经过20年地方试点,在全国破题。中共中央在2008年7月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任期制暂行条例》。按照条例,在党代会闭幕期间,党代表可应邀列席同级委员会全会并发表意见。这意味着党代表在五年一届的党代会闭幕之后,在五年任期内仍可继续行使职权。过去是什么情况呢?党代表在党代会上举一次手,开完会就“拜拜”了。《条例》开辟了一条自下而上的日常监督和建议渠道,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等问题,有助于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除了党代表常任制之外,还有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从1988年起,中组部先后选择浙江台州市椒江区等12个市县试点。十六大之后又在四川雅安市荣经县、雨城区、眉山市、自贡市大安区等20个市县试点。此次先在党代表常任制上突破,日后将进一步实行党代会常任制。

在中国,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选官潮流带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风生水起。

从基层情况看,除了“选官”之外,还有新疆阿勒泰地区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开了全国先河。

从理论上看,有俞可平高调呼唤民主,要求推进“增量民主”;有汪玉凯提出的“和谐社会主义”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有围绕谢韬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激烈争辩;有于建嵘提出的推进宪政化解农村矛盾冲突的建议;有刘军宁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讨论等等。

从突破口来看,诸多干部要求从选官的民主化方面突破,这也是目前正在实践的重点。另有张锦明等人提出尽快直选乡镇干部的建议,周瑞金等人提出的扩展新闻权力、扩大言论自由、加强新闻监督的设想,周天勇等人提出的从改革财政体制破题的方案,也有江平等人提出的加强法治、保障司法独立的提议,等等。

进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期盼日益迫切,“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不能再拖下去了。看来,胡锦涛经过苦苦寻觅,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小步前进,从党内民主破题,逐渐辐射到全社会。

热度逐渐升高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胡锦涛力主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胡锦涛拒绝了“左”的选择之后,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也是中国改革经过第四次大争论之后,社会各界殷殷期待的愿景。

(摘自马立诚《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胡锦涛
论胡锦涛的青年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与实践
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观研究的启示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价值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价值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综述
论胡锦涛的生态环境思想
论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重大意义
论邓小平胡锦涛廉政思想理论之关系
论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