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深化生物教学改革
2009-10-15谢霞红
谢霞红
连滩镇位于郁南县东南部,是本县南部地区的商贸、文化中心和省、市、县中心重镇,2005年12月被国家和省发改委批准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我校位于连滩镇中心,中学生物教学如何联系本乡镇经济建设实际开展教学,并为本乡镇的农副业生产服务呢?经过几年的教改实践,笔者谈谈体会。
1. 结合教学,在实验探究中渗透本镇农副业生产实用知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考虑到我校学生毕业后,仍然有不少学生留在农村参加农村的经济建设,更应该让他们在校期间多学到一些本乡本土需要的实用知识,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为此我采取建立卡片、编写活页补充教材的办法,在教学中渗透本镇农副业生产的实用知识。材料来源于镇农技站,镇农场的种子场、种苗场、种植场及养殖场。卡片、活页按季节顺序、学科属性分档归类,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既方便又灵活。例如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我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在生物园做桑树枝条扦插的预实验,初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生根粉”在本地本土促进桑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同时结合初中学过的“茎的繁殖”一节的内容,我从卡片、活页中选取、印发了玫瑰、桑树枝条的扦插和荔枝、无核黄皮、沙糖桔等果树的嫁接补充教材。通过我的讲解、演示,学生初步掌握了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嫁接和压条枝条生根技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家里有果园的同学家,与他们的家长一起实践果树苗的嫁接、压条育苗,很快整个村子的荒地、旱水田及山场种满了果树。如本镇的白银前村,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不到一百亩的荔枝果园,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整个村子都包围在荔枝林中,收成由1998年的7万多公斤上升到2008年的100多万公斤,现在正向早熟、质优、名贵品种发展。每到荔枝成熟时节,真让人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白银前村人”的感概。这些盛况均由老树“高空压条”扩种而成,使本村、本镇的经济迅速发展,村村道路硬底化,一栋栋“荔枝”楼房拔地而起,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和改善了生态环境。白银前村被评为本镇的生态文明村。
2.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本校除实验室外,还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逐步建立了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学生实践基地。如校内有生物园、文化长廊(在“生物园地”版块中每两周出一期生物技术与农村经济有关的专刊,如有关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的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方法、沙糖桔的管理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蚕丝被制作技术、本乡镇种植的各种水果的销售渠道等内容)。校外有镇农技站挂靠的种子场、无核黄皮种植场、沙糖桔种植场、温氏鸡养殖场和蛋鸡场。还有学生家里的荔枝园、无核黄皮园、沙糖桔园、蚕桑养植基地等。在“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卡片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了保幼激素和催熟剂的调节作用后,带学生到有蚕桑养植基地的同学家里进行小组实验。学生既了解了这两种激素的调节作用,又懂得在桑叶不足或过多时使用哪种激素。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节教学中,我带学生参观本校附近的一个蛋鸡场,请技术员现场指导,让学生亲身认识到在给鸡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同时了解到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能提高蛋黄的质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利用光信息、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促生素、利生素或生理菌苗)可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品质,又开发了学生的经济头脑,同时向学生渗透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教育。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从本镇的农副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本校生物学科课外活动的内容、目标、实施计划。如正当蚕桑养植时节,我就和蚕桑养植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的探究活动:(1)探究本乡镇蚕丝被的生产和销售情况;(2)了解本乡镇蚕桑养植的发展前景;(3)蚕丝来源、成分、功效、护理、价格、真假鉴别、销售情况及生产流程;(4)地点为连威棉被厂和东宝棉被厂。当本镇政府提出“把河口寨管理区办成万亩荔枝基地”规划时,我就指导果树兴趣小组进行荔枝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荔枝销售渠道的探究。随着无核黄皮、沙糖桔、温氏鸡养殖、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兴趣小组的建立与探究,学生们对本乡镇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当熟悉的了解。这样,学生从课堂到课外活动,不仅知识学得活了,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又提高了他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