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记梦 等
2009-10-15李清照等
李清照 等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词三百》)
宿云门寺阁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选自《全唐诗》))
诗词包
此词大意是:晓雾茫茫,波涛汹涌水接天。风浪里,看千帆竞舞,天河欲翻转。恍若梦魂到帝宫,闻天帝殷勤问我,何处是归所。我道人生漫漫,又是垂暮之年,虽抱一身才学,却恨命运多劫。只想展我凌云之志,化作鲲鹏冲九天。劝风休住,吹我轻舟,归去仙山。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她曾“顾舟入海”,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皆可看成这一段真实生活的反映。此词,以梦境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表达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开篇两句绘景,描绘黎明时晓雾弥漫,云涛翻滚,银河横斜,群星璀璨的景象。“接”“连”二字,描绘了海天相连,浑沌无涯的境界。“转”“舞”二字,道出了词人在风浪中颠簸的奇特感受。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实结合,具有瑰奇雄伟的气势。接着叙述词人飘飘欲仙,恍惚来到凌霄殿之上,听见天帝殷勤地问她要到哪里去。“梦魂”二字,既点题,又承启下文。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下片两句紧承上文,化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和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意,回答天帝的问话,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徒、空之意,流露出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寄情于“梦”,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席勒认为创作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一“嗟”一“谩”,是作者心境苦闷的深刻反映。理想与现实产生的矛盾如何解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后三句幻想能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那缥缈的神山,追寻理想。“蓬舟”,像蓬草飞旋一样轻快的小舟。“三山”,指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此词,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吸取《离骚》“上下求索”和李白“梦游天姥”的精神,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别具一格,境界壮阔,展现出一个奇幻瑰丽的神话世界,抒发了作者追求理想的豪迈之情,前人称赞“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此言确当。
孙逖(696—761年),唐代文学家,工诗善文,颜真卿推许为“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孙逖早年游宦钟灵毓美的山阴,创作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山水诗歌,代表作品有《宿云门寺阁》首联描绘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图。“香阁”,借指云门寺,“东山下”,道出所在位置。这里高士名僧栖居,声名远播,乃越中胜景,游人如织,香火绵延不绝。“烟花”,指繁花盛开之境。“象外”,是人间万象之外。 “幽”,人迹罕至之处,总括前面的叙述,表明此寺乃佛门清净之地,超尘脱俗。颔联运用想象,放笔天地,宏观勾勒出凭窗远眺的景象。夜里阁上悬灯相照,只觉千山万岭都躲进了夜幕中。山风吹卷帐幔,那山间凉气透进阁楼真叫人疑惑五湖已到了秋天。诗人虽处夜幕之下的一方寺阁,但胸怀不为环境所限,而是超越现实的束缚,以心灵鸟瞰宇宙,故而悬一灯则烛照千山夜色,卷一幔则尽览五湖秋景,世间万象无所遁隐,千山万水纳于胸中。颈联承上而来,目光由室外转向室内。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几只大雁;群星闪烁,斗星和牛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它们离室内是那样的近。画壁黯淡,足见寺的古老,与诗人睡意昏昏的状态相近;群星在窗外闪烁,像是引诱诗人进入梦乡。尾联描绘入梦后的情景。云门寺地势高峻,仿佛上天的路就在眼前,竟朦朦胧胧地做起了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诗人在梦中与白云为伴,与寺院的特定环境所引起的心理感受有关且富有深意。一则,山寺之高,常有白云缭绕,白天应有所见;再则,白云作为自由自在的象征,流露“超以象外”的念头。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云门寺的“高”与“古”。全诗虚实结合,利用想象扩展诗境,将寻常的借宿经历写得引人入胜,足见诗家手段的不同凡响。
——何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