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2009-10-14邹晓梦
邹晓梦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虽然外汇储备的增多代表财富规模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但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国际收支顺差、结售汇制度以及热钱涌入等不足角度对外汇储备过剩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产生外汇储备持续上涨的根源,高速增长的外汇面临的风险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贸易顺差;藏汇于民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01-02
一、我国外汇储备定义及现状分析
外汇储备是指由一国官方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或货币汇率波动时可以动用的可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和其他随时可转换成为这些货币的资产。
我国自1994年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将内外汇率并轨后,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及“宽进严出”的政策,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994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516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自2002年以来超速增长,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8 537亿美元,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截至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 663亿美元。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且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
传统的外汇管理理论认为,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大致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所以,储备可以减少,但底线在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可以增加,但一般不可超过50%。
根据国际上传统的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占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形成了不良影响,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造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1.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
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居高不下,扩大了储蓄与投资差额,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货物贸易顺差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如对外向型企业实施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包括低地价、低水平劳工保护。汇率低估、税收优惠、贷款倾斜等政策,使得外向型企业比内向型企业有较多的优越条件,促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1年后,我国在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排名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名列世界第三,中国外贸增长速度居所有经济大国之首。
虽然顺差的出现对曾经资金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它带来了两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一个是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二是造成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限制了货币政策调整的自由度。持续、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是构成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主要来源。
2.强制性结售汇制度
中国1994年开始实施的银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国家规定的可以开立外汇账户保留的以外,均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另外,中国还对个人购汇、用汇实行严格管制。近年来,虽然外汇管理局已经允许外贸企业开设外汇账户,留存部分外汇,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实际持有的外汇份额远远低于允许留存的限额。
1994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仅为516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了10 366亿美元,到2008年底已到19 460亿美元。较1994推行强制结售汇之时增长了26倍。充足的外汇资金虽然一方面为国内建设和对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已成为中国货币的主渠道,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增长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中央银行卖出基础货币,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在这种“藏汇于国”的政策下,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数量激增。这是形成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制度因素。
3.国际热钱的持续涌入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一定影响
在人民币升值心理预期持续的情况下,近年来,大量国际热钱通过合法、非法途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套利、套汇。根据海关、商务部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数据,新增的外汇储备中,有1 209亿美元至今无法准确地判断其来路。分析人士认为,这1 209亿美元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混入中国的国际热钱。
国际热钱流入的后果“危害巨大”。首先,国际热钱自身追逐短期投机利润的特性,决定了其规模的大起大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严重干扰;其次,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流出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最后,热钱的流入还违背了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助长了投机之风。
三、改善我国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负效应的策略分析
1.改善人民币汇率体制,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企”、“藏汇于民”。将强制结汇制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国家持有外汇储备逐步实现从“被迫”保有储备向“意愿”调控储备过渡。同时,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即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的项目和额度,这样不仅可以分散高度集中的外汇风险,还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渠道,拓宽境内外汇投资渠道。藏汇于民的一个重要涵义在于: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逐渐放宽持有与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民间更多地持有外汇。换句话说,国家可利用市场化手段管理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合理的外汇储备,让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多地持有并进入外汇市场。当然,藏汇于民的另一个重要涵义在于:扩大外汇储备持有与投资的主体,促使储备投资主体与策略的多元化,提高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如何更好地做到藏汇于民,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增加外汇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鼓励民间藏汇、用汇。目前,QDII制度的出台,为减轻外汇储备压力全部集中于国家身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利用金汇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我国黄金需求严重不足,未来对黄金需求将有很大空间,以藏金于民推动藏汇于民。
2.改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引进来,走出去”
长期以来,我国多年的贸易顺差,并非完全依靠出口商品的品质和成本方面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贸易政策的扶持。中国外贸增长方式以量取胜为主,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虽在一段时间大大缓解了外汇紧张局面,但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却越走越远。在外汇储备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要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环保、冶金、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向的技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促进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增长。立足由以量取胜模式转变为以质取胜模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追求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取消国家一直实施的限制进口措施,减少出口,尤其是限制加工贸易企业从事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重的生产加工,从而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要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一方面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外汇储备增多,应以有效利用国内资金资源、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控制金融机构借用短期外债的行为,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政府承担外汇储备风险降到最低。
3.进一步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实施储备货币结构多元化战略
我国应根据国际汇市的变化,选择时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这一方面是寻找新的汇率风险避风港。由于近几年美元对世界各主要货币贬值将近20%,已使我国遭受了重大损失,为避免这种损失,就应适当减少美元储备。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对外经济联系更趋紧密,在国际结算、国际投融资中使用的货币要求多元化。从2005年开始,我国实行的是“盯住一篮子”的汇率政策,欧、美、日多年来又一直是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因此外汇储备货币应当多元化,而不宜过分地集中在美元上。从近几年的国际贸易情况看,虽然中国同日本、欧盟存在一些贸易摩擦,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国际贸易额持续上升。
4.构建新型的储备管理体系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必要构思新型的储备管理体系。创新储备管理体系的思路之一,是动态地界定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进而确定富余储备规模。只有界定了什么是适度的外汇储备,才能相应地界定可以作为战略用途的富余储备的规模。这个架构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适度储备的基准规模。目前,界定基准规模相应的因素包括:大约5—6个月的进口用汇、全部短期外债偿还用汇、中长期外债偿还用汇、外商在华已实现尚未汇出的利润、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等。截至2005年底,对基准外汇储备的各种粗略估计大约在6 000—7 000亿美元左右。
二是考虑中国外汇储备特性的预留安全规模。不能不指出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既是央行资产又是国民财富,同时也对应着央行日益膨胀的负债。即便考虑到央行可以有对异常资本流动实施临时管制措施的预案,也应在目前的外汇储备中,给央行预留出安全规模。
三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的动态增量规模。考虑到中国迅捷增长的GDP和对外经济规模,因此,适度储备规模也必然随之水涨船高。一个粗略接受的动态增量大致在GDP的2%~3%左右,其余的外汇储备增量大致可以列入富余储备。遵循上述思路,那么目前动态的适度外汇储备的基准规模大致不会高于8 000亿美元,其余可以视做富余储备。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运用形态集中在金融领域,相信储备收益不会和美国中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偏离太远,和大国相比储备管理水平大致中等偏上的水准。
参考文献:
[1]邓鹏,金泉.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农业,2008,(1).
[2]刘吕吉,罗祺.金融危机下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困境与出路抉择[J].商场现代化,2009,(8).
[3]张超.万亿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09,(4).
[责任编辑 张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