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写作“亚健康”倾向的心理探因及对策

2009-10-14李新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亚健康高中生心理

李新地

一、 写作“亚健康”:青春的阴霾

按照医学界的说法,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殊不知,高中生写作也存在同样的“亚健康”倾向。之所以说这种倾向是“亚健康”的,是因为在写作态度和水平方面确实有不健康不阳光不青春的动向,又不能武断地认定就是完全不健康的。

1.倾洒与“失语”

倾洒与“失语”是高中生写作的表达极端。倾洒,顾名思义,就是高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朦胧的恋情、玄幻魔幻、武侠言情等倾其所能,自我陶醉,洋洋洒洒,毫无节制,也毫无章法。然而,在作文训练、练笔乃至考试中他们就无话可说,寥寥数语,如挤牙膏,应付了事,这种倾向谓之“失语”。

2.伪个性化与大众化

伪个性化与大众化是高中生写作的个性两极。高中生写作中有一种怪现状:消解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虚空大于真实,夸大大于质朴,否定大于赞美。这种表面看很个性很成熟,实际上缺乏写作真需要、真自主、真性情、真创新的倾向可称为伪个性化。与此相反,部分同学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就人云亦云,死气沉沉,老气横秋,这就是令人头疼的大众化倾向。

3.伪伤感与真冷漠

伪伤感与真冷漠是高中生写作的感情两极。这群少男少女一方面忧伤寂寞横行,自哀自怜成风,悲秋伤春成瘾,曲折隐晦泛滥;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大仁慈大悲悯的情怀,滑向冷漠甚至冷酷。前者因为过多的自恋式宣泄与无病呻吟被称为伪伤感,后者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体迷失,谓之真冷漠。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渐熟期,在写作中本该体现出对自然亲和、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友好、对自己悦纳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趋向和价值取向。可是,高中生写作“亚健康”倾向成了青春的阴霾,探究其心理动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还青春以阳光,还写作以健康,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价值。

二、 心理成因:乱花渐入迷人眼

造成上述倾向的原因很复杂,社会文化心理的迷离、文学教育心理的苍白、青春期心理的错位是其中致命的三击。

1.社会文化心理的迷离

社会文化的“迷”。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它的积累、沉淀和延伸在深层次上影响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构建了社会思想意识的根基。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进一步自由,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多元,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兴起,使我们的生活在向准虚拟的世界快速迈进。“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幻化成为时代的宣言,在精英文化被网络文化消解的同时,大众文化以一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特有战略迅速窜红,精神家园成了欲望的废墟。社会对文化的宽容和放纵已经迷离了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令他们既新鲜兴奋又迷乱焦虑。

社会文化的“离”。文化是文明的风向标,是社会进步的播种机。可文化毕竟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尤其是未被历史筛汰的流行文化。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生”,从“加油,好男儿”到 “我型我秀”,从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到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从“少林选秀”到“红楼选秀”,忽如一夜春风,千秀万秀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令人侧目而视。青少年正是在这种所谓流行思潮的熏陶下,一路腾云驾雾而来。于是他们的文化心理素质早于生理“成熟”了,对拜金(名、权)同情,对诚信迷失谅解,对浮躁接受。非但如此,他们自己也成了流行的主导。当下,很多教育家对文化背离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忧心忡忡。其实,无须惊诧,“离”是“迷”的必然结果。

2.文学教育心理的苍白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阅读和写作是其相辅相成的两翼。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接受文学的熏陶,而写作则是心性的宣泄。这说明,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但是,在基础教育功利化、社会文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阅读退化为纯感官的“快餐”,高中生的写作走向“亚健康”,充分暴露了文学教育心理的空白,是当今文化和教育的宿命。个性觉醒、自我膨胀,本来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刚从以考试为中心压迫中解脱出来的青少年,竟又义无反顾地以反叛和颠覆的勇气去坚守那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自由写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悲哀。

一切伟大的作家总有跨越时空的心灵隧道,这足以证明写作是一种心性的共鸣,也是和谐而敏感情感体验。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作还有另一层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通过倾诉表白宣泄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在自我和社会文化的‘合力中形成的内在造型力,这种造型同时又受文化、风俗、习惯等传统话语的塑造。这意味着,不存在独立于真实文化之外的心性体验。写作主体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过分张扬的个性和毫无节制的自我膨胀只能滋生虚假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伪圣化的语言。有了迷离的社会文化和苍白的文学教育这两块“肥沃”的土壤,高中生写作的“亚健康”病也就应运而生了。

3.青春期心理的错位

青春期心理素质的好坏最大程度地取决于个性心理是否成熟。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众所周知,高中生心理正处于极不稳定的成长期,个性心理尚未形成,更谈不上成熟与否了。所以高中生容易表现出耽于幻想、流于发泄、精神脆弱、伤感多变、自负偏颇、消极反抗、好胜虚荣、自卑沉沦、冲动发泄等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负面特征。这些负面特质会逐渐侵蚀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情绪、态度和习惯。就写作而言,如果把张扬“亚健康”当作时尚,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作用,久而久之,写作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挥。

从高中生写作“亚健康”现状看,青春期心理错位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心理时间上的错位,他们习惯上把自己定位于成人的角色,忽视了自我未成年的特质;二是心理空间上的错位,他们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真正的社会个体或藏匿于玄幻之境,忽视了作为学生的“象牙塔”属性;三是心理判断的错位,他们误读了“批判”、“宽容”等常见词汇的辩证意义。总之,不管是哪种意义上的错位,都是对既定的真实的青春期心理的逾越。

三、 对策:心病还须心药医

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遗传因素,只有在后天的社会文化因素上多下功夫了。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心理诱因,自然是要从产生这种心理的源头着手了。高中生的写作有两大源头生活与书籍,这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实现生活和阅读的回归,是疗救高中生写作“亚健康”症的必由之路。

1.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首先就是回归社会,给自己一份适当的责任。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写作教学更间接地承担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教育的责任。一切写作都是为了“诗意的生活”,写作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固然不能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过高要求来给学生施加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没有理智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恰恰相反,写作一个重要职责是通过写作实践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狭义的写作实践是与写作活动密切而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广义的写作实践就是社会实践。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这样理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提炼生活的精义并升华为道德责任感,写作本身是精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写作,如果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回归生活,其实就是回归生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人无法超越自然,更无法超脱生命的束缚。生命本身就是哲学,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对生命过程的巡礼,对生命现状的反思,对生命未来的探究,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本能”。也就是说,回归生命能够让学生从了解认识生命入手,激发生活的兴趣,增强生活的动力。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哲学,对于帮助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消除青春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大有裨益的。

2.回归阅读

纠正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现象,指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取向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确实不应无视、漠视、轻视周围的流行文化现象,不应脱离社会文化实际来空谈写作的要义,但我们更要拥有观察、审视、批判文化的敏感和意识。现阶段社会环境宽松宽容,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现象,这其中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适时而有效地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在阅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通过阅读,灵魂接受了美的熏陶,心理得到了健康的滋润,才能“化书卷气作吾灵气”,写出抒发性灵的好文章来。

近年来,教育部颁发通知,要求高中生课外必须阅读《论语通译》、《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说美书简》等三十种名著。这无疑为“读什么”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名著、名篇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高度概括和结晶,这些作品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对学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些作用将是有限的课本知识所无法替代的。文艺作品是形象的人生教科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超越性和永恒性,它能使人增长知识、拓宽阅历、愉悦身心,能唤起人的高尚情怀和崇高的思想,也能使人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而改善情感状态,弃恶扬善,避丑趋美,净化灵魂。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给学生选择一些名著名篇(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产生关联的书),指导他们阅读,然后让他们写书评、人物评论、剧评、影评等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人类视野”和“个人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当然,有些优秀的校园文学如《花季、雨季》、《零下一度》和《阳光季节》、《自画青春》、《校园紫贝壳》等,恰当地表现了当代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及独特的感受、思索、追求和困惑,揭示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与其特点,令读者与其主人公产生共鸣,甚至从作品中悟出一种道理,获得一种信念,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应该承认,学生的心理与感情的发展,是通过知识学习、道德学习、社交学习、劳动学习、审美学习、科技学习等各种活动来获得和表现的。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发展智慧,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自主、自制、自强以及乐观、豁达、进取、坚强、果断等品质,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吴伯威,杨荫浒,林柏麟.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王光祖,杨荫浒.写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功伟.写作:生命的对应表现.写作,1999(9).

[6]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新华文摘,1995(12).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4.

[8]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9]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

[10] 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6.

[1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亚健康高中生心理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一)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