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互联网酷似人类大脑

2009-10-14

党员文摘 2009年9期
关键词:个人空间人脑神经元

刘 锋

在大多数人享受互联网科技的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断推动互联网向前进化。

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提出物种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结论是向前推导的,即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而猿类和人类祖先“密切相连”。

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的进化非常缓慢,而互联网进化突飞猛进。互联网进化论的结论则是向后推导的,预言互联网将从一个原始的、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互联网虚拟大脑”。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互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同时将成为人脑的联网。通过人的参与,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结构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和记忆神经系统。

人脑中最重要的组成单位是神经元,互联网也存在虚拟神经元。将互联网用户空间结构描绘出来,很容易看出它与人脑中的神经元相似之处:互联网个人空间对应了神经元的胞体,电子邮件和网络软件的远程数据线路对应了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个人空间包含了博客、互动问答(威客)、电子邮件和远程网络软件,这些应用正好映射了人脑中的可公开知识区、问题区、非公开知识区和运动控制功能。

环境部门在自然界安置联网的环境监测系统,构成了互联网的感觉神经末梢;谷歌推出了“街景”服务,成为互联网的视觉系统;而已经广泛应用的远程操控挖掘机、潜水器、手术刀则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

此外,光纤、电缆、无线传输媒介及其内部的信息通道构成了互联网的虚拟神经纤维。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和互联网骨干网的路由构成互联网的自主神经系统。2008年开始兴起的云计算,使SAAS(软件在线服务)形成了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

根据互联网向虚拟大脑进化的规律,我们可以作出如下预测:人类与互联网的连接将会更加紧密,眼镜式接驳设备、晶状体式接驳设备将会出现,互联网内容以三维形式投射到这些设备中。人们可以通过设备的开关,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迅速切换。互联网个人空间的功能将会更加强大,通过个人空间,人们将实现与互联网虚拟视觉、听觉、感觉和运动系统的连接。

未来,旅游者可以坐在家里体验逼真的非洲旅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究海底生物,工人坐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远程操控挖掘机,异地恋人进行虚拟亲吻并获得真实的感觉。

(张源荐自2009年6月29日《环球时报》 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个人空间人脑神经元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从光子到神经元》书评
让每一口空气都变得清甜无比
随身携带的避风港:个人空间
请远离我的个人空间!
跃动的神经元——波兰Brain Embassy联合办公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英国:老夫妻流行分开度假
让人脑洞大开的智能建筑
基于二次型单神经元PID的MPPT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