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2009-10-14凌鸿
凌 鸿
摘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目标,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矛盾统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6-0090-02
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是人类取得的最重要认知成果,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必然选择。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理论共识,和特定国情下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所作出的现实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出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必须首先加以考虑,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又使其成为横亘在追求生态文明路上的难题。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目标,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理论共识与最终目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以下结论可能是最终的目标:一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二是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会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环境并非要使环境恢复到完全天然的状态,而是要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保持在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三是人类活动、包括经济对于环境的改变,必将反过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法实施,因为环保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将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本身。而合理的运用自然资源、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下的经济发展,又可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从而促进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优先考虑论调,是一种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奉行的就是经济增长理论。这种发展理论的基本点是把经济增长,具体地说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在“经济增长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但是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百般追求,对高速度的强烈攀比,结果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社会的不平等、失业率急剧增加。有些学者将这种增长与所付出的成本相比较,称之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负增长”。经济增长论的失误在于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对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整体发展的破坏性影响。而此后,人们在反思经济增长论,审慎地考察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与未来发展的前景问题的探讨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的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摆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模式,从不计自然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的误区中走出来,以尽量小的代价,谋求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最佳发展,从而使人类走出“发展困境”,使人类的发展世世代代持续下去。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质是代价最小、成效最高的发展模式。
近些年则新兴起一种生态经济理论,要求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要求人们不能纯自然主义地对待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而保护。如果完全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不关注地方经济发展,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就难以长久保持下去。相反,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受到严重制约。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背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起来很简单,然而,任何对策或选择都必须基于各个国家的现实,这才致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背离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考虑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必须首先加以考虑,这是我们曾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因。中国世界工厂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即其工业产业向中国转移。在这种全球生产体系下,发达国家得到了环境保护,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环境受到污染。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因,还来自于环境保护本身,尽管发达国家总结了经验并获得了各种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新的技术和资金,而这些则是发展中国家缺乏的。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下,发展中国家要想从发达国家获得这些技术和资金,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并且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今天的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遭到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被迫产业升级,向更落后、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二、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两者必须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经济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必须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我们曾经自豪过中国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GDP年均增长8%的奇迹,然而,当我们审慎的思考经济增长的前景时,我们不得不因这种以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损耗为代价的增长而步履凝重。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理由有三:
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
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如果生态发生危机,灾难无法逆转。我们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也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去吃豪餐、住豪宅、开豪车、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谐文化,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平崛起道路。内容有8条: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持续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
(二)中国必须致力寻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更加确定与追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比的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比谁更公平正义,要比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化力量。
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服务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潮流。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造成极大的环境压力。环境继续恶化的原因有:第一,长期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使结构性污染严重;第三,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使污染严重;第四,环境科技和产业滞后。现有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技术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环境科技的整体水平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较少,体现环境科技前沿水平的先导性研究不足;有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有些还停留在成果阶段,科技成果的实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通用产业化的技术;环保产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一)树立生态经济观念,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在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把环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依靠放松发展来消极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必然要付出环境成本,关键是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经济发展要上去,生态环境也要上去。只有经济发展,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增强,才能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二)把环境保护方式市场化———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
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失效,从而加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我国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GDP 核算方法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代价包括在内,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系统和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有增长无发展”和“高增长,高污染”的现象。第一,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建立面向市场的环境保护收费制度。
(三)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四)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河流湖泊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煤烟污染,加强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检查,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大力改善小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总之,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经济发展夯实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不仅能和谐共处、可持续地发展,而且形成经济与自然相互促进,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5).
[2]最大限度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N].深圳特区报,2007-02-08.
作者简介:凌鸿(1974- ),女,湖南衡南人,中共衡南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