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2009-10-14薛文秀
薛文秀
一、高师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及方法有别于高中及普通大学的语文教学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过去的“听话说话”能力培养改成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听话说话”是受了“课程是知识”观念的影响,它重视的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关注知识结果的获得,教学内容中将知识点进行量化,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在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而修改后的“口语交际”把重点置放于“交际”,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看作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语文教育的这一目标,强调了语文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交际环境,在这环境中学会交往,学会人与人的沟通。
“语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包括语言文字及文学。语文将侧重点放在“语言文字”上时,则注重了语文的实用性,也就是常说的工具性;而将语文的侧重点置放于文学上时,那就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现在的高等师范将学习分为预科和专科两个阶段,预科因学生的学力等同于高中而使用了高中语文读本,专科又因学生学力同于大学的一二年级而采用了大学的语文教本。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应对高考,所遵循语文教学目标,依然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高中语文教学应对高考的目标,只能使教学的任务落实在“阅读、写作”上,也即侧重在语言文字方面,而不愿也不敢跨越到“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这个层面上来。
大学语文不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设置的课程,它主要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的。一般大学教育是在高中基础上深入研究、挖掘,对古代、现代文学进行繁、难、艰深的研究,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
然而高等师范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而这些“教师”的教学对象将是新课程中要求的学生;若要想那时的学生都能在教师创设的和谐情境中学会人与人的沟通,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这就势必要求今天的高师学生首先要具备“人与人沟通”的能力。这能力的培养多又来自语文教学的课堂,因而,我们可以说,高师语文教学,既要突破高中注重读、写的模式,也要创出“共同参与,竞相演说”的教学方式。师生在课堂上只是教读中的甲方乙方,而不是施授者和接受者的角色。
二、高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他们要具有“生花”的舌头
高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学校。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所以高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决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生花”的舌头。教师是以“舌耕”为职业的,教师除了进行学校课堂教学外,还要开展许多课外活动,诸如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出席发言、演说以及经验介绍和学术交流等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演讲这一高级的口语表达方式。此外,无论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同学生谈心;无论是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还是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无论是开班会,还是主持演讲比赛、讨论会……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还有,家庭访问是班主任老师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教师是否善于同学生家长谈话,将直接影响家访的效果。再加上老师所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它本身是鲜活的,老师讲不好知识就是死板的。所以高师学生要能讲、会讲、善讲。
高师学生将来做了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而做人的道理往往是比较抽象的,那么教师不能靠生硬的讲解,而要把枯燥道理变成生动的语言,使它具有形象性、启发性。比如学生逃课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如果老师在对他教育时说:“你逃课怎么对得起父母,怎么对得起父母为你交的学费?”这样的话学生早色昕腻,也就没有毫无说服力,甚至引起学生的心理逆反。如果老师换个方式对学生说:“逃课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逃错了课那就是大错误了。如果那门课你通过自学可以学会,那么你可以不听。如果那门课你是因为听不懂惧怕了而逃出课堂的话,你不是拒绝知识拒绝真理吗?”这种婉转的说理总比直接的批评容易使学生接受啊。
有巧妙的说理方法是评价一个老师教育手段高低的重要依据。高师学生在学校里应该逐步锻炼表达能力,培育自己“生花”的舌头。做了老师免不了是要和学生家长沟通的。现在常有媒体报道说,老师常因“恨铁不成钢”而体罚学生,诸如打耳光、揪头发甚至踹得学生严重至肾脏破裂等等。这样的老师之所以采用体罚的手段就是因为教育方法的匮乏,尤其是他不能把自己所要表明的道理借助于“生花”的舌头表达出来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只能在语言无力后,以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本该温和的语言教育,以至于老师形象受损,甚至还要承担一些刑事责任。
学生出现问题的场合是不会相同的,问题的性质也不会是一样的,老师解决问题的语言也要因为这些不同而“备变”。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默写字词,而学生写错了还要强词夺理“我以为不交了就随便写了。”对此老师直接反问:“既然你写个错的和写个对的都要花了时问,那你为什么不写个对的呢?”这种巧妙的反问,把严厉的批评藏在温和的语言里,学生会体会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会收到“绵里藏针”的效果。
学校也常有学生或是家长和老师闹矛盾的现象。现在一家就一个宝贝,有的家长不希望老师批评他的孩子。然而有时老师因为批评的方法不对,就会引起学生家长的反感。虽然学生的家庭背景是不同的,但是每个家长都是希望老师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才。因而老师与学生家长沟通时,要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教育学生,通过谈话让孩子的父母感到老师是真正在关心孩子的。
所以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舌耕”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舌耕”者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优秀的教师语言还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力,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三、高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培训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场所
高师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应研发多种教育形式,全力以赴地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高师语文课程中开设了汉语课,系统地传授了语音、语法、修辞等知识。高中是将这些知识分散于各册课本的部分单元中,且很不系统。高师的预科段就开设这门课,相较于高中,应该是幸运
的。语音讲授了发音和用声的知识,语法介绍了字义、词法句法等知识,而修辞又传授了“优化”语言的方式。这些虽然都是些基础的东西,却是高师生以后从事工作或投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在学习这门课时,教师把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讲解后,应多留时间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相悖于或切于合理论的语言现象,展开讨论或争论。比如,徐州地区的平翘舌音不分,h、f暗不分;流行歌曲或热播影视的错字病词例子;或春节晚会小品制造幽默语言的修辞现象及身边精辟的生活语言等等,都可以拿来讨论,讨论的形式不必局限一问一答,可以放开让学生分析辨难。理愈辨愈明。学生能说出一口标准语音,能准确地遣词造句,能灵活地修辞表意,沟通交流的基本功也就具备了。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写作方法俱佳的,作者调动了艺术手段,精选了美妙语言,将情感抒发出来以感染读者,将事理揭示出来以启示读者,无疑都是学生学习沟通技巧提高表达能力的范例。比如,《劝学》中荀子为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而使用了博喻,《陈情表》中李密对朝廷的征召去了不可不去又不行而采用的委婉拒绝的说辞,鲁迅杂文中为揭示一个道理而调遣的简捷明快的语言、周言密合的逻辑,无疑都是高师学生学习表达所需要模仿学习的无法多得的例文。如若高师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避开高中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只注重知识层面的东西,而采用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去寻找课文章节的中心,去评述表现中心的方法及技巧,甚至意见有分歧时,教师不必给归统,只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争辩,为取得争辩的胜利,学生们都会调用先前学习的“积存”,都会引用生活中的经历,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再进行交流,他们自然就“清醒”并“深邃”了。
高师语文课的学习,也不必追循大学老师那种旁征博引来证一词一句的引导学生做研究的教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形式上每堂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抽一社会现象或前课所学的内容作为话题,让学生自告奋勇的登台演讲,这既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可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高师所学科目里也有逻辑这门课。这和大学中文系所学内容近似了。逻辑是有关思维的科学,是保持思维准确的学问。高师学生将来或做教师,或进社会其他行业,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是其生存的保证。而一旦要表达自己观点时就需先保证思维的准确性,因而逻辑是高师学生们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然而高师对这门课的学习可不必像大学那样花过多精力做深入的研究,只要注重知识的掌握并会适用,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可算达到目标了。既然逻辑和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应扣合在能力的培养这个中心上。方法自然也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学生的逻辑能力自然提高了。诸如提出“四川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语词的比较来解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提出“一个地方投资环境的优劣与否是需要政府部门去全力营造的”这样的媒体用语来讲评判断知识,提出“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回家就被17岁的女儿夸奖”文学作品的矛盾来讨论推理的规则,尤其是让学生们对此类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表述意见无疑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理论只有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才能成为知识,而知识只有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才能转化能力。高师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运用逻辑知识进行辩难自会日益成熟。
和高中学习时间安排的密度相比,高师学生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要宽松些,这些时间高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可统一安排诸如普通话推广小组学习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能直接提高表达能力的活动项目。学生将平日课堂学到的有关沟通交流的知识和逐渐养成的有关表达能力借这样的机会进行全面检验,通过竞赛式的检验,找出差距,找到不足,更找到榜样。可以这样说,高师学生优秀的表达能力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的,又是通过语文类各种补充性竞赛活动后逐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