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们的痛苦向谁诉说

2009-10-14

关键词:意识流

张 郁

摘要:运用文本细读方法,解读《时时刻刻》中的女性生活。认为美国小说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在他的小说《时时刻刻》中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在这一天中她们遇到无数的烦恼并经历着难以诉说的痛苦。小说所反映出的女性生活的痛苦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意识流;《时时刻刻》;女性生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5-0173-03

意识流是西方作家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自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写作方法,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流行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九部小说和关于女性的论文奠定了她作为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以及西方女权主义的先驱者的地位。《达洛维夫人》是她独特风格趋于成熟的标志。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理论和“实验主义”创作方法对现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对女性生活状况的思考也对文坛颇有影响。美国小说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m-ingham在1998年创作了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与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说《时时刻刻》)。也可以说《时时刻刻》是关于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小说代表作《达洛维夫人》的一本实验性小说。《时时刻刻》叙述了三个女人的一天,这三个女人的一生看似彼此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为一本《达洛维夫人》而联系在一起。《时时刻刻》是一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字交响曲。小说通过三个女人的失落、希望、恐惧的真实生活试图告诉读者,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女性在想什么,追求什么,体验什么,什么是生存的意义。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小说坎宁安沿袭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方法,超越时空的限制,以杂乱无序的思维活动为创作理念进出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观察他的主人公,强调了她们内心深处痛苦的分裂。

一、《时时刻刻》中的女性生活

《时时刻刻》中共有三条主线,叙述了三个女人的一天:20世纪20年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在伦敦市郊的里士满休养,在治疗自己神经衰弱的同时开始构思其作品《达洛维夫人》,但对生活的恐慌时刻伴随着敏感的她;20世纪50年代,布朗夫人,一个家庭主妇,怀孕在身,正在阅读《达洛维夫人》。生活使其绝望,她无法从索然无味的生活中逃离,试图自杀;20世纪末,克拉丽莎(Clarisa),一个中年女编辑,在为其好友筹备举办一个晚会,却意外目睹了好友的自杀。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让人发现布朗夫人正是自杀的理查德(Richard)的母亲,两条主线逐渐并成了一条,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部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文字交响曲。

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是幸福的,因为她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她们同时也是不幸的,她们都饱受生活的折磨。可以说,她们除了与“达洛维夫人”是作者、读者、实践者关系以外,她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她们都在忍受着痛苦。在小说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达洛维夫人”的影子:她们令人羡慕,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有温馨的家庭(如劳拉·布朗)以及事业和家庭都不错(如克拉丽莎·沃恩),但是她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愉快幸福。恰恰相反,她们过得很艰难,很痛苦。她们与《达洛维夫人》中的主人公一样,每时每刻在内心深处渴望完美的、更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她们时时刻刻感觉到被压抑着,被烦恼困扰着。小说深刻地表达了女性内心的这种痛苦——深深地痛苦,无法被理解的痛苦,无法释怀的痛苦。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因为幸运和幸福双重光环笼罩着她。她有着超群的才华,有着一般常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功事业,又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她的生活,除了写作,就是写作。这就是早年她所无限憧憬的理想人生,可是,她神情恍惚,恐惧的灵感倏忽不定,捉摸不透。她的思维总是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游离;她想改变,想出走,可根本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伍尔夫实际上过着两种生活:写作生活与普通生活。她在两个世界中穿梭。在写作生活中,她是佼佼者。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完全占有并支配自己的才华。在与同行交往中,她享受丰富而具有深刻内涵的生活。在普通生活中,她是个失败者。这种痛苦渗入体内,别人是看不到的,痛苦欲将她吞噬。虽然伍尔夫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根源——在她与伦纳德的争辩中她强烈地表达了她不愿被幽禁、不愿个人生活被过分安排的意愿——弗吉妮亚绝望地对丈夫喊着,“这不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都被你们偷走了!”但是,伦纳德(Leonard)并不理解她。所以,在《达洛维夫人》创作中,她借着达洛维夫人办聚会来掩饰和排遣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她困惑,她恐惧。人说四十不惑,为什么她人到中年反而越来越困惑,不知道从前的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她是在两个完全相悖的意识漩涡中浮沉,她似乎能看到平静的河流下面,隐藏着漩涡和浅滩,自己的灵魂挣扎着前行,却永远无法到达心中的彼岸。她能感受到的那绝望的心情,是连爱情都无法拯救的。她只要醒着就一直在寻觅着灵魂的出口。

布朗太太是一个二次大战后的年轻母亲,她相貌平平,性格孤僻,她所能做的便是相夫教子。她热爱读书,眼下正在阅读的一本小说《达洛维夫人》。她深深地沉迷于伍尔夫的叙述方式和生活方式。“她被一阵波涛般的情感所摄住:那是汹涌的海浪,从她胸底涌出。”女作家伍尔夫那种就日常琐事开始追问自己生存意义的思想与行动导致了她对自己毕生选择的怀疑。就在丈夫生日的这一天,在接触了《达洛维夫人》,认识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士之后,她的压抑、悲伤和茫然终于找到了排解的出口和安慰。她终于控制不住了,“她意识到自己一直愉快地想着死,她渴望去死”。但一想起丈夫和孩子,她对死的兴趣打消了。她再次平静地回到她原来的生活中。她开始打起精神来热爱生活,尽管她明明知道,她的爱是毫无希望的爱。向往个人自由的愿望只有妥协于那稳定的、琐碎的、微不足道的生活。从此,她不开心地生活着。她的丈夫死了,女儿死了,儿子里奇,即诗人理查德也自杀而亡。而她仍然镇定地活着,一直活着,活了很久。

被称作“达洛维夫人”的克拉丽莎过得并不愉快。她被认为是一个即不懂悲伤又不懂快乐的人,是个随随便便浪费自己生命的人!实际上,她有爱,她想过常人的生活,但是她会理智地意识到,“在爱情方面过于冒险,你就会失去自己在本地努力塑造的道德形象,最终你就得四处流浪。”那将是可怕的。而她现在,能够自由地拥有想象的那一时刻,在那一时刻里快乐着,幸福着,那就够了。她知道自己患有致命的疾病:有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要她抛弃这一切,她于心不忍。生活的烦恼与痛苦与她如影相随。

二、女性生活痛苦的反思

坎宁安以迷蒙而清澈语调、印象式碎片、瞬间的意识流动、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写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心灵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致而繁复的结构,深入她们万花筒般意识中,再现她们心灵镜像,宛如月光照射下的小溪,隐约显现的水下生物、鹅卵石和蔓生的水草;并以类似超现实手法将伍尔夫传记片段与美国中期和晚期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复调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这就是她们的真实生活。如此的时时刻刻构成她们的一天,甚至她们的一生。这是绑缚在伍尔夫身上,绑缚在布朗太太和克拉丽莎身上的想甩却甩不掉的细微且琐碎的实际生活。生活给予她们的痛苦占据了她们大部分生活空间,乃至于生命。她们的烦恼,她们的生活和痛苦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似乎不值一提。但是,表面上的琐碎小事带给她们的常常是十分真实的绝望心境。对一个女人而言,遭受家庭生活的失败如同一个将军打了败仗一样,都是致命的和灾难性的。伍尔夫的压抑与痛苦存在于她的潜意识里,一天天与日俱增,痛苦与烦恼不停地刺激着她的脑神经,它们不断地膨胀着……终于崩溃!在1941年的冬天,她裹紧大衣,揣了块石头,踉踉跄跄地向前走去,一直走进河里,顺着急流漂浮,如飞一样……80岁的布朗太太不承认自己的软弱,她在妥协、迁就、让步、懦弱的等待中打发岁月。当儿子死后,白发斑斑的她带着苍白笑容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她?一个可敬、可悲、可恨、可怜的人,一个被痛苦折磨的人,一个叛逆者?克拉丽莎不够勇敢,既不肯沉入河水,也不忍离家出走,更不敢飞身而下,于是只好让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克拉丽莎虽然始终理智地、清醒地活在现实世界的纷繁芜杂里,但是在内心,她不甘心地等待着,等待崩溃或是转机。人们有些时刻过得精彩,有些时刻平平淡淡,而女人的时刻却常常那么艰难,那么痛苦。有人说女人的一天就是一生。从她们的一天生活里,我们几乎没有看见她们开心的时候。从她们的一天生活里我们感到做女人的痛苦。这大概就是生活本来面目,她们的生活就在那烦恼与痛苦的时时刻刻。什么是痛苦、悲哀和幸福的真正本质?什么是生与死、性与爱、以及什么是家庭价值的真谛?什么是压抑在一个女人内心最深处,令人在情感上极度敏感、震颤、甚至失望,在理性上却是极度痛苦的东西?《时时刻刻》的了不起,就在于它让痛苦与时间一起绵延了。痛苦成为绝对的:当人活着时,他自己是痛苦的;一旦他死了,他就把痛苦卸载给别人。《时时刻刻》向人们揭示出这些生命深层的问题。一个女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虽然她们对自由和幸福的理解不同,但她们都在不约而同地追求着这两样东西。每一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思索着、追求着。

参考文献:

[1]瞿世镜.伍尔夫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8.

[2]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

[4]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M].曹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95.

[责任编辑赵琴]

猜你喜欢

意识流
小说《达洛卫夫人》的角色浅析
试论动画电影《你的名字》透露的哲学意识流性
意识流世界的一颗原子弹
浅谈《喧哗与骚动》中的写作手法
《赎罪》电影语言浅析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与莫言《欢乐》意识流技巧比较研究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论意识流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