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和谐的课堂”
2009-10-13李胜
李 胜
摘要:课堂教学以互信为基础,打破过去封闭、单一的结构模式,力求走向开放、综合的和谐教育。师生平等、师生互信是和谐课堂的基础。由教师的主体教到学生的自主学的观念转变是和谐课堂的支柱。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
关键词:平等;互信;和谐;转变;评价
教育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教师理应实施和谐教育,创设和谐课堂,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师要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来构建和谐课堂。而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师生平等的教学。
一、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删减、增补、改编、重组以及通过种种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使用教材时,不要牵强附会,而要发挥优势。
二、转变教师角色,发展和谐师生关系
以前,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只是聆听者、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者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师生平等、师生互信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1.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形象的比喻是导演的角色、舵手的角色、主持人和裁判员的角色等。
2.耐心倾听。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问题,教师不应生硬地给予否定,而要耐心听、仔细听,引导学生在讨论与知识再现时自悟、自我认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听别人的问答,扬长避短,学会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
1.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来进行教学。如使用多媒体、小黑板等辅助工具,运用讨论法等师生互动的方式等,都是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2.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要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在教学中应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展开思维,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
学生的自主性多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的。下面这些学习活动,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很有效。
1.在玩中学习。这是根据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玩的特点而设计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适当运用。
2.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指学生运用实物材料或对文字材料的感知,通过动手等多种感官活动获得感性经验。数学中的“摆弄学具”、“自制教具”就属于在实践中自主学习。
五、评价得当,从人文精神开始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使用“鼓励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参考资料:
1.曹保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
2.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