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成功电影作品的基本“导演策略”
2009-10-13齐桂华
齐桂华
摘要:成功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够达到大众趣味与艺术个性的双赢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既决定于导演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又决定于一定的“导演策略”。本文通过对这些基本策略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电影导演有所裨益,从而带来中国电影更大意义上的空间释放。
关键词:成功影片;导演;导演策略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要把众口难调的广大观众自愿地拉进电影院,并使观众耐心地观赏下去,无疑是影片成功的一种最直接的证明,也是票房最直观的一种收入。本文就着重探讨成功影片背后所应具备的几点基本“导演策略”,这几点策略也是和已达到艺术享受与商业实现共赢的导演所不谋而合的。以下拟就这几种“导演策略”做出梳理和分析。
一、诉诸内心情感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都有着人性情感的追求,如对爱的渴望、对温暖的期待、对生命的珍惜等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心理,是全民族共通的情感,表现在艺术中也就是把握艺术的人性化观念,即把握全人类艺术的共通性。而要成就一部成功的影片让观众不断地领略人类自己真正的本质,人性的丰满与完善是不可少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情感与付出,真真正正的人文关怀,才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观众在观赏时获得享受,在回味时得到启发,从而达到艺术享受与商业实现的完美结合。
二、深植民族精神
法国的著名艺术理论家泰纳认为:“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把他本民族的气质表现得深刻……”也就是说,艺术家首先属于他的民族,艺术品呈现的首先是、最根本的也是他所隶属民族的精神。受到世界性关注的电影作品,一定是别具一格的产生艺术魅力并赢得异域共鸣的,深植民族精神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李安作为华人最成功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总是能享誉全球,而传递东方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也始终是他的追求。他所导演的古代武侠片《卧虎藏龙》中融入了相当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这部影片中,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很充分:影片无论是在武打场面、服饰造型、山水意境的营造上都突出了写意、灵秀等中国古典美特色,同时也将中国武术中的侠义精神推向了世界。李安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可谓是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使影片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又能在商业发行上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可见民族精神的深植是不容忽视的,民族精神往往是艺术的根本特质。
三、熟谙大众心理
艺术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公众认可、受到公众喜爱可以是一个标准。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众趣味,这就更要求艺术家走近大众、了解大众,关注大众趣味。因为无论是如何高深玄妙的艺术,倘若没有观众,那么就无法实现其价值,所以对于电影艺术家来说,万勿躲进象牙塔,孤芳自赏,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众、盲目地媚俗从俗,这样只会影响本身的艺术品质。所以要处理好艺术个性与大众趣味的把握度,要在不降低艺术自身品质的基础上熟谙大众心理,把深邃的思想内涵、巧妙的艺术处理与大众的观赏热点结合起来。很多成功人士很好地拿捏了这个“度”,如王家卫是少数几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华语电影人之一,虽然他并不是一位多产的导演,但却能做到部部经典。首先说来,王家卫有自己影片的“问题支点”,这些问题支点往往触及香港这个有着特殊历史际遇、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繁华都市,触及都市人的精神生活,而这些“问题支点”又在那个时代总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如《重庆森林》中,主人公每天买一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因为凤梨是他已分手的女朋友阿美最爱吃的东西,而5月1号是主人公的生日。影片中以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为象征符号,隐喻着九七香港回归的期限即到,表达着港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存在着忧患意识。可以说港人心路历程的漂泊、彷徨、迷失……就是王家卫的“问题支点”。这挠人心般的电影风景已把观众牢牢地拴在了银幕上,再加上王家卫电影特有的艳丽、冷漠画面、叙述的时空不定性,以及人物的失语化、数字化,更突出着都市人情感的失落。由此,观众与导演一起在快乐与痛苦中慰藉着自己,慰藉着都市中众多的孤独灵魂,洒下同情的泪水亦或露出会意的笑容。可见要使大众入迷,紧抓其心弦不失为一个成功经验。
四、永葆创造精神
艺术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倘若一个人缺乏创造精神,那他肯定不会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不会有独立的思考,而这恰恰是艺术个性的沦丧。电影艺术则更应照顾大众眼球的新鲜感,而这也不失为成功的一条途径。如表现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对同性恋题材都有自己独特性的处理方式,并获认可。如关锦鹏的《蓝宇》,以他独特的“煽情”方法把同性恋者之间的故事演绎得哀婉动人,观众看到的好像不再是同性恋,而是人类之间共同的情感,整个影片可以说是带着观众一起进行“道德逃亡”。当然也要注意的是:永葆创造精神并不是一味地搞实验,电影艺术家要在继承古代伟大传统的基础上不懈地去进行探险,而不是去哗众取宠,因为哗众取宠不是创造精神,而是胡乱折腾。
总之,由于导演群体的复杂多变,艺术环境的变幻莫测,努力者可有所侧重甚至适度的偏向。以上仅是几点粗浅的建议,而更多的成功则需那些向电影艺术高峰攀登的人们继续努力和艰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法]泰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蒲震元、杜寒风,《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文物出版社资料室编,《扬州八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