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心理 创建和谐数学课堂
2009-10-13夏秀明
夏秀明
摘要:本文通过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对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从对学生的赏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及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等三方面活动进行论证,阐述了心理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赏识;心理;质疑
在教育的发展中,对学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家长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老师的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全体教师的职责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以“表扬和鼓励”学生为契机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得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仅需要尽心尽力,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不吝赐教”,同时在数学课堂上,还要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对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要做到“不吝赞赏”,从而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加一份自信,从而满怀信心的去解答每一道题目。实践表明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做对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心情低落、郁闷的时候。
在数学课堂上表扬一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说这个学生多么聪明,每一个学生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着被宠爱、被肯定、被赞赏、被尊重的潜在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以满足,他们身上平日难于被人察觉到的潜能便极有可能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进而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
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并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浓厚探索兴趣、愉快情绪体验、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正常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情绪具有感染性,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热情而愉快的情绪,才有可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同样热情而愉快的情绪。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冷若冰霜、面无表情的教师能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情境创设来激发自身和学生的愉快情绪,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用生活中的活动场景来展示,甚至命名课题。这样,让学生看到课题后产生一种新奇感、探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学生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三、鼓励学生质疑老师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要善于设疑答疑,更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所以,我不仅满足出示问题后由学生迅速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教学目标,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新想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新想法,往往充溢着很多有价值且能衍生精彩教学的教学资源。质疑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盲区”和教师教学的不足或失误之处,而且能让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趋向深入,达到全面、深刻的了解,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承担着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