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感觉

2009-10-13

广州文艺 2009年10期
关键词:体味广州小说

苏 苏

1984年,我从上海转到广州读初二,不久家里搬到了文德中路,离上学的省实验中学只有十几分钟的步行时间,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照例望西沿着中山四路走,走了几年,最牢记的便是一路敝旧拥挤的骑楼,那会儿正是自行车、录音机和发廊盛行的年代,满耳听的是港台流行歌曲,满眼见的是见缝插针的小铺小档,旧巷窄弄,人来人往,马路那时候还很窄,汽车容易堵,因此烦躁的喇叭声经常此起彼伏,蚁群般的单车,又穿穿梭梭地和汽车抢着道,毒辣辣的日头陪衬着这熙攘的一切,整个在我记忆中留下浊黄明亮的一片。这城市最初让我沮丧,但必须承认的是,它从不缺乏生气。

接下来不知不觉地,伴随着城市的变化,二十多年汤汤然流过去了,老街旧巷,拆迁的拆迁,消失的消失。有一日走在路上,偶尔回想起过去,发觉那些记忆早已褪成了老照片,细细一体味,当初那令人沮丧的情景,现在反而有了种味道。那时我知道,我已对这城市有了感觉。正是这感觉,使得我写的人物属于这城市。

商业活动,在我看大约是最快了解一个城市的途径,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2004年,在我想也没想过写小说的时候,便正好从事食品贸易行业。这个行业和它的地域特色,使我加深了对这城市的感觉,我从中接触到很多俚语、俗话,也见识了本乡本土形形色色的一群人,他们有些另类,但他们身上具备的自我奋斗、开放和冒险的特质,也来自于这个城市的基因。《赌徒》便是描述这类人的故事之一。而《雨》的原型,则是我熟识的一位会计的女儿。

我对于中短篇小说的看法,基本上类似于欣赏画的态度。好的小说和好的画都能强有力地传达一种情绪,无论那情绪是愉快的,哀愁的,它必须似假似真,半真半假。完全假,没有意义;完全真,又缺乏美感。然而要做到有深意,除此之外便还不够,它还得具有让人疑惑的效果,使人陷入说不清的复杂感受。

北岛那首著名的一字诗《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复杂到极端的感觉,硬要写,就变成了简单的一个字,只是那一个字,根本就说不清。

有人说广州是个充满平民气息的城市,我同意,但这并不就能定义广州,广州是说不清的,因为生活说不清。

现代的小说家都明白,有时单单只把一个故事呈现好,不清晰地显示作者的立场倾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其中的含义,更能体现小说的魅力。我在《四十遗梦》中尝试这样去做,但是叙述本身就是种引导,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很难。至于《成人》,那是对于已经遥远的青涩岁月的一次纪念与重温,我的一位老师,也是给我提供所写素材的中学教师看了之后说:“写得不错,但你写的仍是大人眼中的孩子。”

是的,大多数的小说,只能是作者间接经验的体现。一个城市,人物是它的灵魂,我只希望,这几个故事,能带给你一些些我所感觉的广州。

责任编辑刘志敏

猜你喜欢

体味广州小说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体味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