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学生的流行语
2009-10-12郭劲东
郭劲东
【摘 要】时代飞速发展,社会不停进步,中学生的思想能在平时的口语中表现出来。校园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以及当今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但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外在的影响还缺乏客观、全面的判断能力。针对流行语的种种特点,要引导好中学生以健康心态吸收周围文化的营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兼收并蓄 精神阅读
如今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在流行语方面,现在中学生的流行语,无不展示了他们青春的气息。关于当代中学生中风靡的流行语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这个问题,曾有过激烈的讨论,赞成者认为中学生流行语是粗糙、简陋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是一种毛胚的通俗语言。它是一种想到的、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创造力的展示。教师没必要去封杀,而应顺其自然,稍加引导,就能促成向良性方向发展;反对者认为学生使用流行语本身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结果,在学校里要封杀流行语,以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正确去看待这一问题呢?
中学生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丰富多彩迎合了中学生好奇、追求创新的心理。当代中学生喜欢张扬个性,他们凡事都不喜欢落入俗套,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在口头流行语方面,他们也不满足于仅仅跟随着他人,或许在“灵感”的推动下,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口头流行语,并且在日常的交流和谈论中不时地挂在嘴边,来增加自己语言的色彩和感染力。这些流行语反映了当今一些中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并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了当代中学生在生活、学习压力下的无奈和自嘲心理,体现了张扬个性的一面。
其实,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叛逆期的他们尽量不让别人进入他们的隐秘的世界,流行语是他们“小世界” 的特殊语言,里面肯定要有一些代表着超出字面的意思的,多角度折射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定语言,这些语言带给他们快乐和伴随他们成长,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部分。这些语言是他们特定年龄阶段个性的语言,谁也无法抗拒的。
中学生流行语中不可否认确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但它展示了学生们的智慧,体现了学生们的创造模仿能力,丰富了多采的校园文化,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当代中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判断事物的对错,而且,对自己言行的控制力也较差,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引导学生避免庸俗的模仿、杜绝粗鲁的脏话;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展现中学生的个性特色和青春风采。与其高高在上的排斥、封杀,不如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体恤“生”情。
下面,笔者着重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中学生的流行语:
1.应对中学生流行语的常规方法。针对中学生流行语的种种特点,为了让中学生以健康心态吸收周围文化的营养,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可采取引导、堵截等策略:
通过提供中学生“推荐书目”、“推荐影视”,引导学生读经典著作,看健康节目和电视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不健康的流行语进行拦截,以相关的制度拒之校门之外。如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给同学起难听的绰号等言行,应坚决予以抵制。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确流行语的“利”、“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
2.教师要兼收并蓄,拒绝代沟,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流行语。教师不应该拒绝时尚和潮流,而应以敏锐的感觉去触摸火热的社会生活,把握时代发展的最新信息,与时俱进,摆脱传统的“老土”形象。
(1)禁止不如疏导。当教师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后,应以开放的心态,乐于和学生探讨各种问题,不必把流行语视做洪水猛兽,加以排斥。与其让学生背着老师讨论得如火如荼,不如引导师生共同公开探讨。语文教学与流行语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只要教师善于循循诱导,语文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语文学习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进行。
(2)扬长兼而避短。流行语的一些内容生动鲜活,可以为我所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分为二地看待流行语。当教师以一种自由的、宽容的心态有技巧地对待流行语时,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语文教学。当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后,他们对流行语扬长避短的取舍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提高网络文明素养,成为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文化中的流行语,培养中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使他们真正具有进出虚拟世界的驾驭能力而终生受益。
(3)将流行文化的积极方面吸进课本,自然流行语也被带进了课本。加强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语文由于其强烈的思想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征,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较为深远,在课程改革中更应该体现广博的包容性及与日常生活的贴近性。有些包涵流行语的优秀的流行文化文本能使学生热爱生活,感悟并珍惜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积极的内涵,理应进入语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决策者应该敞开胸怀,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使学生更乐意学习语文。
(4)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带进流行语。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与教师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应及时调整心态和审美态度,不要老是用一些政治性过强、陈旧过时、毫无新意的名言警句来启发学生。教师如能从学生感到亲切的流行语中去挖掘和体验“善良”、“正义”、“真诚”等美德和对人生的一切感悟和体验,相信学生会心悦诚服、乐于学习,而教师也将在“快乐着学生的快乐”中成功实现教学目的。
(5)改变语文科考试的传统命题方式。浓缩了丰富生活的语文,其考试应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放。如可以设置这样的开放题:“在你平时所熟悉并参与的流行语中,有没有对你语文学习特有帮助的,请你谈谈你的体会。”
3.精神阅读,实现精神与智慧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与心灵的过程,一个形成年轻人心灵的最细腻的过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文化,把“好学”、“博学”当作学校崇尚的精神气质,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这样,一种精神阅读的文化就会在校园弥散。
(1)培养阅读的兴趣。要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少布置摘抄词句、写读后感之类的作业,让孩子轻松读书。只要他们能融入到书中,觉得书中的主人公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自然会有所得益。
(2)引导学生多看有益的书籍。考虑学生读书的喜好,并不等于迁就学生的读书口味。和相对厚重难读的名著相比,轻松、幽默的卡通书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但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能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对流行语会有自己的思考,不需要教师再去操心了。
流行语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不能远离生活和时代,语文教师就像一名餐饮大师,要善于运用添加流行语的各种原料,精心烹饪,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学科营养大餐来。
参考文献:
[1]周一民.北京现代流行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胡明扬.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J].语文建设,1990,(1).
[3]马刚.“百家争鸣”的校园流行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