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把“写”挤进阅读课

2009-10-12陈俊英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陈俊英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一、选准“写”的切入点

1.精彩之处仿一仿。矛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课本中精彩的句段很多,都是学习语言表述方式的范本。如《莫高窟》第三自然段中排比句的使用,写出了壁画的丰富多彩,飞天的形态各异。可让学生仿照,用上“有……有……还有……;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再如《金蝉脱壳》中描写脱壳过程时,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出它们活动或变化过程,这就是活学活用。许多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在这儿“仿一仿”能使孩子们汲取语言养分,掌握基本的表述方式,形成语言能力。

2.空白之处补一补。许多文章如同国画一样,存有留白。这些留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正好放飞学生思绪。如《孔子游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作者尽情地抒发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最后用省略号来结束这段文字,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练习写话的机会。

3.动人之处说一说。“情动而辞发”。文中感人的句段怎能让人无动于衷?如教学《船长》:“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雕像徐徐沉入大海。”问“你怎么看待哈尔威船长?”

教学《理想的风筝》:“……逢到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学生一定有话要说。

4.余味结尾续一续。不少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或顺势,或逆势,进行合理的想象、写话。如阅读《狐假虎威》后,编写“老虎受骗以后……”的小故事;学了《小猴子下山》后写《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等等。

5.课文插图写一写。教材内的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延伸拓展了教材的视野,烘托映衬了文字环境,丰富了情感意韵,更大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充分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表达的准确、描写的精妙、刻画的细致。因此,插图是学生“写”的重要资源。如“《嫦娥奔月》是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嫦娥奔月是无奈之举,她奔月时看到什么?心里想些什么?”这样的写一举多得。

二、为“写”奠基

1.适度想象,再现画面。面对静态的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与文字相应的具体的可感的生活画面。有时,不妨借助电教媒体,再现文本中的画面。不论是唤起的想象,还是媒体展示的画面,都变静态为动态,会让孩子们有形象可感,有话可说。

2.情感换位,拨动心弦。“语文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作者情感的表达隐藏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怎样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怎样传达浓浓的人文情怀,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如孙双金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场景: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片段。有了这样的情感垫底,阿炳的“坎坷”似乎在学生心中有了“附着点”。学生在心灵深处也会弹响情感的琴弦。

3.比照探幽,品味语言。阅读时有必要对关键词进行比照、品味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如《莫高窟》:“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师:“掠”是什么意思?哪些词语意思与它相近?能替换“掠”吗?生:“偷”“盗”“抢”与“掠”相近,但不能替换。师:《燕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掠过水面……这里的“掠”是说燕子飞翔的敏捷与轻盈,本文也是说帝国主义者动作的敏捷与轻盈吗?生:不是,是说帝国主义者的行为很疯狂,但没有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也没有受到阻拦。师:你从“掠”中读出了什么?请写出来。这样,通过品味词语,引领学生走向深刻,写话时学生就有感而发。

4.重组词句,积累提升。把文中的词、句进行选择并重新组合,连缀成一段话或短文,这样既体现了词语意义的联结和情感的延续,又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

教学《生命的林子》时,笔者请学生用上文中的语言,代玄奘给向方丈写一封告别信。学生兴致很高,信写得很好。这样的练习,让文本语言和学生精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词语就越来越难忘,这样出口成章的能力就会逐渐形成。

5.顺坡搭桥,升华认识。学生是充满创造激情的,许多时候,教师只要为他们搭个通往对岸的小桥,他们就能走得更远!

如《桂花雨》:“……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师:母亲眼中,外地的桂花叫“桂花”而咱家乡的桂花叫“金桂”。是说——花是故乡( ),月是故乡( ),水是故乡( ),人是故乡()。总之,( )。

《生命的林子》:对于一棵树来说,生命的林子指( ),对于玄奘来说,生命的林子指( ),对于学生来说,生命的林子指( ),对于大家来说,生命的林子指( )。

沿着老师手指的方向,学生的思绪飞扬……孩子们从来都不缺少创造奇迹的能力,只是需要教师的点化。

当然,不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要着眼于思维的发展及语言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写”要建立在读上,让写因读而丰富,读因写而深化,读写和谐共生。我们坚信: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