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者及背景简介的生命
2009-10-12李光荣
李光荣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作者及背景介绍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是否每一篇文本新授时都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如何提高作者及背景简介的有效性?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有效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一直以来是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原则和方法,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也成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渐渐地成了当今不少语文课堂铁打不动的“三步曲”定式,模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作者及背景介绍是为解读文本服务的,是否每一篇文本新授时都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如何凸现作者及背景简介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把握简介的时机,适时推出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用好作者(或背景)简介可以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刻。但是,我们发现教师简介文本作者(或写作背景)的时机往往不当,较多的体现在过早的呈现,甚至先给学生一个文本解读的结论,让学生根据结论在文中寻找例证,学生往往丧失了体验和探究的欲望。牵强的赏读,违心的附和,不时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如一位老师执教《天上的街市》,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进行展示——
写作背景: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
这样的背景简介,过早地将教师(或教参)的阅读成果呈现给了学生。以教师的理解或教参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还怎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学生生动鲜活的情思又怎会在课堂上轻舞飞扬?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找准教学的起点,把文本的解读权交给学生,循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愤”“悱”之时适时简介背景,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如果把刚才的教学设计调整一下,效果就大不一样,有位老师是这样来设计的——
导入新课后,直面文本,设计了四个层面的解读“读出音乐的美、读出画面的美、读出情感的美、读出语言的美”,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其中在“读出情感的美”环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改写?
(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改写传说的作用)
教师:背景介绍(同上 略)
在探究中,当学生的理解有所偏误,思路不通畅,想像欠合理时,教师适时推出背景介绍,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领悟了作品的情感。
二、选好简介的角度,适当展示
不少老师在简介作者时往往洋洋洒洒从作者的出生一直说到去世,为了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作者在各个时期的照片、居住环境的图片甚至祖宗八代都一一罗列出来,好像不介绍“好”就对不起学生,就不能显示出教者的水平。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几百字简介往往也是雾里看花,走马观花,看看作者的标准像,感觉这个帅哥还不错,瞧瞧作者的生活照,觉得那个老头蛮有意思。这样的简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挤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宝贵时间,渐渐远离了作者(或背景)简介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初衷。
其实,简介姓“简”,一切从服务于文本解读的需要角度出发,应当“不蔓不枝”,选好简介的角度,适当展示,不能变成关于作者及背景的专题讲座。
角度之一:梳理筛选,理清头绪。
简介重要作者时,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应选好角度梳理筛选,理清头绪,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名(字、号)、时(地)、评(后人对作家的评价)、作(代表作)。
如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时对叶圣陶的简介——
名——叶圣陶
时——现代(地——江苏苏州)
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作——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角度之二:有所侧重,突出要点。
介绍作者应有所侧重,特别在学习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时,应从有利于学生赏析文本的角度出发,就某一方面有重点地介绍作者,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好的基础。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鲁迅的作品共7篇:《社戏》(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孔乙已》(八年级下册)、《故乡》(九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雪》(九年级下册)。对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必每一次都面面俱到,宜结合所学文本,有重点的简介。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侧重简介鲁迅先生童年上学的境况;教学《藤野先生》,侧重介绍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的心路历程;教学散文诗《雪》,侧重简介作者当时的生活、思想情况以及鲁迅本人的性格(柔软和坚硬),借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描写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所蕴含的深意,从而更好地透过字面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角度之三:比较整合,求同存异。
对一些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作者可以通过比较介绍,在整合中,求同存异,可以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比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个性人格等。
例如,对范仲淹与欧阳修的比较——
1.联系之处:
同是北宋的文学家,庆历名臣,身世相似,都是幼年丧父,都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政治主张相同,要求改良,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推行遭保守派阻挠而失败,都相继被贬谪。
2.差异之处:
(1)谥号不同,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可以适当补充介绍“宋朝的谥号大体规则”。(文官杰出的人员,谥号“文”字开头,武官杰出的人员,谥号“武”字开头。文官单谥“文”一个字为最高,武官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两字谥号中,“文”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正忠恭成 端恪襄顺”;两字谥号中,“武”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忠勇穆刚 德烈恭壮”。)
可见,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文正”成为此后士大夫的追求。清代时候,有“唯‘文正则不敢拟,出自特恩”的说法(《清史稿·礼志十二·凶礼二·赐谥条》),如曾国藩。
(2)文学创作的风格不同。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使,防御西夏侵犯。在任上时,曾令“西贼闻之惊破胆”,名重天下。工于诗、词、散文。一生论著甚丰,词仅有5首传世,风格清新刚劲,开宋代豪放词先河。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
基于以上的比较与整合,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可从范仲淹时任参知政事,有志于天下,结合他与滕子京同年进士,曾共同防御边郡,抗击西夏入侵等背景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领悟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学《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可从他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张抗击西夏侵扰的背景及豪放词风的角度,引导学生领悟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情怀以及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教学《醉翁亭记》,可从欧阳修的政治主张及散文风格的角度,领悟文本的主旨及特色。同时适当提醒学生对两人加以区别。
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整合,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是这样介绍背景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
师: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余老师很巧妙地将《江雪》与《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整合在一起,通过比较求同,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扫清了文本阅读的障碍,很自然地将文本阅读由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引向再读时的深刻感悟,实在高妙。
三、凸显简介的主体,适可解说
简介作者或背景,老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主讲人,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作“专题报告”,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不顾学生实际,无视学生求新的心理特点,一味硬性灌输和机械说教,其效果必然是“一厢情愿”,费时费力,事与愿违。
“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同样适用于简介作者(或背景)。还“主动权”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老师适可解说,效果更好。
请看余映潮老师教学《狼》的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文章。下面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狼》的作者是——一起来说。
生:蒲松龄。
师:他所处的朝代是——
生:清朝。
师:《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小说集——
生:《聊斋志异》。
师:《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能回答)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聊斋”就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叙的意思。“异”呢,就是奇异的故事。
……
余老师没有一上课就简介作者,而是从学情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作者的有关简介。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接过话茬通过讲解,精要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书名的含义。这样的简介,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无小节,每一个细节的有效与否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简介作者(或写作背景)亦然。只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当、适可简介作者(或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懈探索的刻苦精神,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度和参与度,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由“学会”到“会学”,对学生的成长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