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实见证历史 以人物引领历史
2009-10-12金莉莉
金莉莉
由于历史知识所固有的特点,如历史的过去性、知识的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历史知识往往表现的枯燥、乏味、无章可循,如果学不得法,掌握起来困难重重。有些学生把记忆历史时间、事件、人物作为一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效果很差,劳心费神,收获无几。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也就是都有规律可循,如果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学好历史是无从谈起的。“学无定法”,学好历史的方法很多,而把乏味的历史知识同自己所熟知的事实、熟悉的人物联系起来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使用这些方法,下面就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加以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现实见证历史
今天是过去的发展结果,是历史的延伸,今天的情况又是明天的历史,故今天的社会现状同历史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将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政治方面:从我国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历史条件可联系到英国对中国殖民侵略的历史;从美国的国旗(星条旗)有十三根横条、五十颗星这一情况,可联系到美国独立初期的十三个州和其后来扩张为五十个州的历史;还可以从美国黑人及种族歧视这一社会现状,联系到历史上罪恶的贩卖黑人奴隶的活动;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的历史条件,联系到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活动;从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纷争局面联系到历史上中东地区的动荡复杂情况等等。
经济方面:从现在世界存在的“南”、“北”问题,即所谓的以欧美及日本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状况,联系到历史上殖民国家对这些地区进行的罪恶的殖民活动,以及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在把这些殖民地当作原料产地的同时,又将其当作商品的销售市场,严重限制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的历史事件,使同学们由现实联系到历史,深切体会到原来曾经先进的亚非拉地区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与殖民主义罪恶分不开的,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这样使学生通过现实问题加深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更增强了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文化方面:从现在艺术学校仍在使用的雕塑作品,联系到古希腊、雅典先进的雕塑水平;从现在的体育场建筑联系到古罗马的圆形大剧场;从现在的西方一些城市的教堂等建筑风格,联系到古罗马万神殿体现的列柱圆拱形建筑,从现在仍在沿用的星期制度,联系到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天文成就;从现在我们所学英语的拉丁字母联系到古罗马人在腓尼基字母文字基础上发明的情况等等。
其他方面:从现在每隔四年召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联想到早期的奥林匹亚运动会;从火炬传递活动联系到为人类盗取火种古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从马拉松长跑联想到希波战争中感人的历史故事。从现在召开的英联邦运动会和澳大利亚等国国旗尚存的英国“米”字旗标志的现实,联系到英国一系列的殖民扩张活动。从“印第安人”、“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等名称、称号中联系到新航路的探索及其后进行的一系列殖民探险、争霸过程。
通过这一系列现实中耳熟能详的、鲜活的事例去反思、联想历史,这样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时间、年代中解脱出来,把历史知识学灵、学活,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人物引领历史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角,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巧妙地运用人们所熟悉的人物去联想、领会历史能够起到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作用,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由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引发、联想历史的过程、内容。在指导毕业班复习古代史的文化课程时,通过思索、研究,巧妙地利用大家所熟悉的几个关键人物孔子、释迦穆尼、柏拉图等历史人物,把看似不相干的中国,印度、希腊的古代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在倍感亲切的气氛中体会、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首先,可给学生设想这样一种情景:“当中国的孔子坐着马拉木轮车率领众弟子游说诸侯国君及聚众授徒时;印度的释迦穆尼正端坐菩提树下参禅传教;与此同时,苏格拉底正与学生们在地中海边的橄榄树,在海风吹拂中热烈地研讨学问。”然后问学生:孔子讲授的是什么思想学问?释迦穆尼传授的是何宗教?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研讨的是何高深学问?带着问题,发挥想象,同学们沉浸在思索、理解的兴致中。
2.通过一些历史人物营造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以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在指导复习中国近代史初期历史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领会,把握中国在近代一步步落伍,成为近代任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时,可作如下设想:当中国的范进、蒲松龄等“学子”们穷尽一生为考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闭目塞听拼命苦读时,西方的牛顿正在由苹果落地推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由水壶中的水蒸气鼓动壶盖而突发奇想发明和改进蒸汽机,从而推动西方社会正在一日千里大踏步迈进。此消彼长,曾经辉煌的中国被无情的抛在后面,落伍的中国灾难临头了!通过这些大家所熟悉的人物,联想到近代初期中国和世界局势的悬殊变化,使学生感到原来复杂纷繁的内容顿觉豁然开朗。这种通过鲜明的人物对比,体现出当时强烈反差的社会景况,启发学生把握历史事实的做法,能起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对一些伟人的活动、事迹的研究,更准确、深刻的把握历史。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而一些伟人更是书写历史的关键,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比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过程时,通过对孙中山的研究、体会,依据其生平、特点,做如下描述:“历经劫难,愈挫愈坚;与时俱进,尽美尽善;公仆总统,克勤克俭;民主斗士,伟人风范!”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不仅对孙中山本人,而且对整个辛亥革命的曲折斗争历程、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切的领会和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再比如,在讲述世界历史二战及战前危机美国的情况时,通过对罗斯福的描述:“临危受命志弥坚,身残重担若等闲;博采众长用‘干预,‘新政实施挽狂澜;力排众议参世战,不畏强权斗冥顽;循循善诱风淳朴,勇但责任世人钦”,使学生对罗斯福本人肃然起敬的同时,更能加深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及二战的把握和理解。见贤思齐,同学们在通过这些伟人把握历史的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品质更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习历史可谓一举数得!
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教师讲的生动有趣、带故事性,但教材上大部分内容讲的比较抽象、笼统,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势必枯燥乏味,效果不佳。综上所述,根据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较好地运用了“让现实见证历史,以人物引领历史”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通过一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直观性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克服了教材的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导之以问、启之以疑、引之以思,有助于学生更深刻领会、理解、把握历史,且可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日常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