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本剧编演的指导
2009-10-12周成华
周成华
课本剧编演是我校(此处指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下文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每学年全校集中开展一次。开设这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转换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渗透。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本剧编演呢?多年来,作为课本剧编演组织者之一,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激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望最旺盛的时期。教师可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编演欲望。比如,教师的几句“煽情”的话语,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编演的热情:你曾经欣赏过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吗?你曾经敬佩于赵本山小品的妙语连珠吗?其实,你也许就是一名杰出的导演,一名优秀的演员。你愿意释放自己的潜能,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吗?相信学生一定会心有所动,跃跃欲试。师生再一起回忆观看过的经典的戏剧(或小品),初步赏析后,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热情与信心。
2.选文。哪些课文适宜打破文体界限,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形成共识:一是要情节集中、紧凑,冲突性强。二是要人物性格鲜明。三是场景高度集中,不宜变换过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大胆选文。其实,除记叙文体适宜做剧本素材外,一些诗歌、散文,甚至说明文等,也可作为改编的对象。曾经有同学把诗歌《枫桥夜泊》改编成独幕剧,再现了张继落第后那个苍凉、多愁的夜晚,在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除学过的课文外,课外阅读中接触的经典作品也可进入改编的视野。
3.阅读。由于学生接触的剧本较少,编演中会遇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者要指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知识,进一步熟悉剧本的表现形式。其次,阅读选定的改编课文,获得对人物性格、作品内涵、结构形式的深刻理解,为剧本的编写铺平道路。比如,在改编《晏子使楚》前,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相关资料,理解晏子的三次智辩的缘由,把握晏子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智慧勇敢和楚灵王趾高气扬、傲慢专横的性格特征。阅读中,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神态、细节、动作描写也有了初步把握,这就为他们的编写扫除了障碍,给他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4.编写。这一步是整个汇演活动成败的关键。首次参加编演活动,我们提倡学生编演独幕剧,这样有利于情节的充分展开。对于一些情节复杂、场景变化较多的课文,可指导学生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改编。改编中,要杜绝恶搞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文风。学生改编后的“成品”主要以话剧为主,话剧中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展示,都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完成。因此,对台词的编写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初学改编,往往会为文中人物对话所限制,缺少补充想像的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对剧本中人物的台词进行充实、调整、完善,以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示,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感。另外,剧作中人物的心理独白、幕后的相关故事、人物的相互关系等,都要指导学生通过台词来传达。
5.排练。每一次汇演前,指导老师都要参与排练的活动,对人物台词的评析、修改,要有示范性的指导,对人物对白的重音、声调、语气、停顿的处理,对每一个动作、神态、细节的处理,要和学生一起反复比较、斟酌。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有助于融洽师生感情,同时,也是各活动小组间相互学习、启发、借鉴的过程。学生首次参加舞台表演,往往会缺乏舞台意识和观众意识,排演中背对观众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演员表演结束后没有谢幕,便径直离台。虽然这些只是细枝末节,但若不及时指出,就会成为汇演中的瑕疵,影响演出的效果。
6.汇演。汇演是编演成果的集中展示。汇演的规模不限,场所要求不高,可以在礼堂中进行,可以在操场上举行。汇演前,对舞台要有必要而简洁的布置,做好演出气氛的营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各班级可以组建助威团,为选手鼓掌加油,激发演员的热情与自信。演出服装、道具有利于把学生引入剧作情境之中,不能轻视。服装、道具的准备要充分依靠学生,家长、社会的力量。我校刚结束的这一届课本剧汇演中,获得一等奖的《一元毁前程》剧目,作品情节紧凑,表演入戏入味,剧中的古装、古籍等,都是家长从市淮剧团借来的,与演出相得益彰,一举征服了现场的观众。
7.评价。为提高编演的积极性,激发参演者的好胜心,汇演中可成立评委组,对参演剧组的演出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评选出综合性奖项和最佳演员、最佳剧本等单项奖。活动后,对优秀剧本和汇演中的精彩镜头可进行橱窗展览。各活动小组进行互评和自评,并撰写活动心得。这些难忘的体验,将对他们日后的语文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