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09-10-12吴雪连
吴雪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笔者适应了这一改革的潮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个案,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做法及体会。
一、巧设引入词,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的发生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可能使开场白的情境丰富多彩,“吊”足学生的“胃口”,为45分钟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具体做法如下:
1.诗词引入法。为了增强化学授课艺术的感染力,有时用朗诵诗词的形式引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碳酸钙”这节课时,一上课笔者就绘声绘色地朗诵了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然后又说:“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保持民族气节的崇高精神,还包含了三个化学反应。你会用化学知识解释吗?”学生听后感觉很新鲜,都怀着浓厚的兴趣聆听笔者的讲述,随着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放映桂林的著名风景:石林、溶洞、挺拔耸立的石笋、石柱的变幻万千,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很好的掌握了石灰石在高温下变成白色的生石灰,生石灰的消化以及熟石灰在空气中转变成白色固体碳酸钙等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知识,从而明白了《石灰吟》中包含了三个化学反应的道理,学生很快完成了三个化学方程式。
2.故事引入法。在讲“二氧化碳”这节课时,笔者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狗洞”,人如果牵着狗进入此洞中,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若人弯腰去救狗,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情境创设后,笔者故意不做声,环视着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学生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思,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笔者时,才微笑着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揭开这个谜底。”学生们听后立即兴奋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于是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通过笔者的讲解,学生们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物理性质跟神秘的“杀狗洞”的故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谜底揭开了,使新知识得以很好地消化。
3.质疑引入法。提出一些最简单最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当他们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时,教师却出人意料的得出看似错误的结论,让学生不知所措,迫切的想从教师那儿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质疑引入法。例如:笔者在讲“分子”这节课时,做了这样的引入:先在黑板上写出“100+100=?”并提问。同学们看后哄堂大笑,面露不屑的表情。这时,笔者请两个同学做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等体积混合,叫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读出混合后的体积,并将结果告诉大家,当同学们得知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时,都面面相觑。这时,笔者说:“为什么100ml+100ml<200ml成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此不等式成立的原因。”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兴致勃勃地听完了新授课,对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等分子的基本性质很快就掌握了。
4.生活引入法。笔者在引入“物质的溶解”时,开始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做饭时,一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沾到了衣服上,这可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呀?”“用水洗。”“水起什么作用啊?”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了除去衣服上污渍的方法,学会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溶解和乳化等知识。
二、巧设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在教学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性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中内在的、直接的积极长效因素,创新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化学“实验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促发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心理,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学习情感和自信心,实现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立体化,能力多元化。如:同学们在进行“碱的性质”探究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向相同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和烧碱溶液中,同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前者变浑浊,后者未见明显现象。对此,甲组同学认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结论不完全正确。教师提问:“烧碱溶液能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呢?”教师请学生选择仪器组装实验装置:(除需要烧碱溶液外)还应选择下列装置中的( )。(填字母)
学生选择装置并设计实验方案,只要能看到明显现象即可,可选BE或ADE(只要答案合理即可)。现象要对应着回答:B气球胀大(或D中水倒流入烧瓶中),则说明烧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教师又问:上述实验能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吗?学生思维开阔了:不能!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要证明假设成立,还要证明产生物碳酸钠的存在,还应补充的实验是:(学生各抒己见)向实验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或向实验所得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答案合理即可)。一个简单的探究情境,在学生好奇、创新性学习心理的驱使下,从已知浅显的内容中,不断深入探究,从不同角度不断探究悟出了未知而深层的知识原理。这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永红.化学课程变化的主旋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