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科学教学“用教材教”的认识

2009-10-12章宝国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科学

章宝国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科学课教学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另外一个高度,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教学中既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来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最基本内容,也可以突破教材,联系实际,进行调整,完善和充实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即吃透教材,用好这个例子;完善教材,超越这个例子;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从而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吃透教材,用好案例

“我们的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素材、唯一框架、唯一起点,但是也不能随意轻视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教材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每课都具有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所选取的材料虽然可能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冷水与热水》一课,由“冷热不同的水”、“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等三个活动组成。教材设计这些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通过触摸,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以及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很明显,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层面上,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不必深究“为什么”。 一位科学课教师在教学组织教材时,将探究活动改成“水里火山”、“加热一杯冷水”、“烧不死的鱼”等实验,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水加热时对流的过程”。这样一来,教材的编写意图就被完全改变了,变成了深入探究“热对流”,将学生的学习明显地提升到了研究“为什么”的层面。那么,这位教师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呢?授课教师认为,这样处理教材是新课程提倡的“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其实授课教师的这一做法明显偏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与“用教材教”的本意相距甚远。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把这个“例子”用好。

二、完善教材,超越案例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实、完善教材,为学生创设“做”的环境,以期引起学生期望的行为反应和期望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但对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加之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缺乏编写课程的实践基础与探索,实际上还不具备大范围改编教材的能力,要实现“用教材教”,如果没有太大的把握,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完善教材。

1.调整教材。“用教材教”可以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调整教材的前后顺序。如苏教版教材五(上)《七色光》一课,要求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制造彩虹。对天气要求很高,因此,要随时做好材料准备,遇到天气晴朗无风时,就先上这部分内容。

“用教材教”还可以是一堂课中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如苏教版三(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①把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放到课的开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②在木条、吸管、泡沫板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中,增加鸡蛋、萝卜等材料,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的材料创造性地使物体“浮”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在探索潜水艇的沉浮前,增加让学生观察粉笔在水中的沉没过程,认识粉笔吸水后重量加重所以沉没的实验,为学生探索潜水艇的“沉浮”铺路,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的原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

2.拓展教材。《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和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周围有许多花草树木,有小虫小鸟,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拓展教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探究。例如,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观察动物的卵,比较它们的异同。笔者根据教材要求,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家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普遍都感兴趣,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和记录,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这样对教材的拓展,扩展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三、自选教材,走出案例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总是从身边不断发掘能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求知欲的素材,引导他们去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在“宜兴市青年教师会课”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力在哪里》时,让人真正体会到课程标准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上课地点在江苏省宜兴市的高塍实验小学,是斯诺克世界冠军丁俊辉的家乡,教师上课时适时提出丁俊辉的名字,介绍台球这项运动,同时揭示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说明丁俊辉正是充分掌握了这些力的要素,才使台球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在高手如林的世界斯诺克运动中为中国争得了一席之地。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强烈的学习、探究欲望。教师马上又出示了一个和台球相似的游戏项目——弹棋子,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力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教师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不同,在教学中对教材作灵活的处理,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选编教材,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能使课堂更具有特色。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科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科学拔牙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