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教育技术的局限
2009-10-12王志宾
王志宾
教育的设备、策略、方法、技巧可以笼统地称为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和教育观念、教育情怀相比,教育技术居于什么位置?
在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教育技术就是教育教学的全部,或者说是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因为他们几乎要时时面对具体的教育教学的问题,比如,某个原理、观点、概念如何让学生学会?学生的各种违纪行为怎么处理?差生如何转化等等。面对问题,教师首先会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呢?而这样的困惑不正是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么?我们面对教学的诸多问题所产生的迷茫、困惑和焦虑,甚至于束手无策,难道不正是缺乏教育技术的原因么?
可是,如果继续追问,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处理某个教育教学的问题,存在一种最好的方法么?教育技术从哪里来?是哪些因素决定着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技术的优良或低劣、有效和无效?
我个人的看法是:教育技术就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正如一百个演员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教育技术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育问题,哪怕很相似的问题,都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师,也会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思想、性格、习惯等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问题的做法。同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会有许多种解决的方法,并且都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或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的区别,但是决定教育技术优劣的不是教育技术本身,而是教育者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一个教育者热爱学生,对教育理解得正确和深刻,了解学生,其采用的教育技术必然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一个教育者缺乏教育情怀,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正确,对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甚了了,那么他很难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为,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育技术是下位的概念,其上位的概念是教育观念,再上位的概念是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技术。
陶行知用“四块糖”解决学生矛盾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详。老师们往往佩服教育家高超的、举重若轻、巧妙无比的教育艺术。我们不妨设想,教育家正赶上衣兜里有四块糖,便随机应变地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倘如当时没有糖,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了呢。我想不是。因为“四块糖”中蕴含的是教育家对学生的满腔关爱的情感,彰显着教育家对学生的高度尊重,高度相信学生的人性和自我教育的博达胸襟,体现着教育家善良、求真的纯洁人性。有了这样的情感和襟怀,即使没有“四块糖”,也一样能够成功地教育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和美好的人性,教育家就不可能采取“棍棒教育”“罚站停课”等错误的教育方法。有了这样的情感和人性,任何方法在教育家的手里,都将发挥出巨大的效力。
教学亦是如此。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建立小组合作,培养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尊重与张扬学生个性,塑造真、善、美的课堂文化等等,这些要求并不仅仅是因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倡导一种优良的文化,先进的价值观念。这些教育的原则和策略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很难落实,并不是因为教师缺乏教学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缺乏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心性:平等、同情、尊重、正义、求真、宽容、民主、人权等。一个心灵里缺乏这些人文素养的教师,一个头脑中满是专制、冷漠、自私思想的教师,怎么可能真正让学生质疑、创新、张扬个性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德是真正的教育技术。”刘铁芳教授谈道:“人性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大师们的话言简意赅,深刻地解释了优质教育的源流。那就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浅层次的可见的教学技术,而是教师的人性、价值观念和对教育的理解。
面对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我该怎么办”上的时候,当我们努力构思教学设计的时候,当我们力图打造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不妨退一步思考: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养成什么样的品格和价值观念?教师自己的品性如何?教师自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只有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纯洁自己的心灵,对人生、社会有着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不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才能超越教育技术的束缚,创造出体现教育本质的高质量教育和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高阳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