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天云:先建机制 再建工程

2009-10-12

当代党员 2009年5期
关键词:黔江黔江区水务

何 耘

“看到群众喝上自来水后的高兴劲,我真的很受感染。”洪天云饱含真诚地说,“老百姓高兴,老百姓受益,再苦再累也值!”

说这话时,洪天云不乏坚毅和自信。

■ “缺水之痛”的反思

2006年底,洪天云调任黔江区委书记。

在办公桌上,一份反映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的报告令他眉头紧皱:在仅有40万农村人口的黔江,竟有32万多名群众喝不上放心水。

农村饮水难在哪?洪天云决定到饱受缺水之苦的蓬东乡作调研。在这里,村民靠着水库没水喝,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挑水。

一位老农给他说,上世纪60年代,县里建起了蓬东水库,因为没钱买抽水设备,水库只能“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上世纪80年代,私营老板投资建起一座简易水厂,没用多久就停摆;上世纪90年代初,县里又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建了水厂,照样没管多久,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缺水之痛,让群众心急,让洪天云心痛:难道黔江人民就走不出“年年修水利,年年缺水喝”的怪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吟着这首诗,洪天云思绪翻飞,眼前一亮,“渠有了,为啥引不来活水?关键在于源头没有活水。”

2007年2月,黔江区召开“两会”,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洪天云掷地有声:“如果我们连老百姓吃水问题都解决不好,还奢谈什么发展?”

随后,他召集水务部门专题会议,听取全区水利“十一五”發展规划,研究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难题。

“源头没有活水,这个源头是什么?”洪天云一句话令会场沸腾起来。

“是啊,这些年,我们总是先建工程再来管理,一旦出现扯皮的事,工作根本推动不了。”“看来,这个源头就在管理上啊。”见时机成熟,洪天云一语中的:“如果不解决好饮水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就是建再多工程也无济于事。”

洪天云一席话,拔开了困扰黔江水务工作者多年的迷雾。

■ 吹皱一池春水

“思路一变,局面立马打开。”黔江区政协副主席兼区水务局“一把手”的简兴德立即带领人马去实践这个思路。

在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多次座谈后,一个建管分离的新思路明晰起来:先建机制,再建工程。

简兴德进一步解释:“首先由乡村两级推选出饮水安全协会会员、理事及会长,然后由协会组织群众讨论工程完工后的管理办法及水价标准、群众集资额度等事项,最后进行表决,85%的群众同意后,水务部门才允许工程上马。”

新华乡成为试验者。在征得群众同意后,大田水厂很快建成并投入运转。

2007年8月22日,洪天云冒着酷暑,沿着一步步新修的梯步,登上大田水厂。在详细了解工程规模、群众受益范围和管理办法等情况后,他对在场的干部说:“就是要这样,要干多数群众拥护的事,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让全区更多群众受益。”

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区水务局对新机制进行了提炼,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制:科学制订工程规划,群众民主议决,项目公开竞建,全面推行规范管理。

分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黔江区水务局副局长冉光荣说:“这项制度的要诀,就是管理机制在先,工程建设在后,而且管理机制由群众说了算,水务部门只负责工程规划、建设,收费、管理等统统交给协会。”

■ 泉水流来万家乐

洪天云的案头,摆放着几份来自试点乡镇的报告。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还能喝上山泉水!”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好时节,黔江区邻鄂镇艾坪村二组村民罗德忠一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每天忙完农活回家,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甘甜的山泉便“哗哗”流出,过去一遇春旱便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邻鄂镇,平均海拔1050米,是全区有名的饮水困难镇。

2007年,经过层层筛选,邻鄂镇饮水安全工程从1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2008年3月,日供水能力3000吨的邻鄂镇尖山子饮水安全工程开工。当年底,水厂投入运行,惠及全镇2个居委4个村3500多户人家。

工程总投资672万元,其中,水务部门整合各种水利建设资金560万元,吸收当地12家煤炭企业主捐赠款50万元,受益群众人均集资仅55元。“水价每吨1.6元,水质比黔江城里的自来水还好。”邻鄂镇副镇长罗福军说。

在蓬东乡麻田水厂,乡饮水安全协会会长李奎掌管着全乡8000多人的“总水龙头”。

他对这座水厂有着独特的感情。1989年大旱,乡政府用拖拉机拉水来供应场镇群众,水曾卖到5元一挑。看到群众饮水如此困难,1993年,他投资50多万元建起一座私营水厂,由于技术、安全、管理都不到位,水厂经营很快难以为继。

2007年,经过村民两次投票,麻田水厂扩建工程动工。如今,蓬东乡70%的农户已经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08年,李奎主持的乡饮水安全协会有了9万多元的水费收入。

…………

一条条捷报,令洪天云喜上眉梢。

黔江全区24个乡镇中,已有9个乡镇通过“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模式整乡解决了饮水安全。告别饮水困难的群众有近15万人,约占全区农村饮水困难群众的一半。

洪天云算了一笔账:饮水问题的解决把大量劳动力从背水、挑水中解放出来,相当于全区每年新增874万个劳动力,按每个劳动力40元一天计算,可换来近3.5亿元的经济效益。

今年2月,“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模式荣获黔江区委、区政府颁发的“工作创新奖”一等奖。“这是洪书记鼓励我们大胆进行工作创新的结果!”简兴德很兴奋,“在2012年前,我们将彻底解决全区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这两年没有白费。”洪天云长长舒了一口气,充满诗意地吟起那首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猜你喜欢

黔江黔江区水务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水务智慧巡检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NB-IoT的智慧水务建设探讨
水务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讨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黔江精神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