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的有益启示
2009-10-12张晓军
张晓军
两年前,笔者曾有幸到德国欧洲职业和社会教育协会(简称EBG),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培训,参与了德方安排的一系列考察活动和诸多关于德国教育体制的专题讲座,亲身体验和感受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逐渐对闻名于世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有了诸多认识和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二元制为主要形式。所谓二元制,简短描述便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而到企业或像EBG这样企业性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实践。2004年德国进行了教学大纲的改革,以代替早在1987年所制定的相关职业培训规定。新旧规定的差别较多,颇为引人关注的是新旧规定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做了大的改革。以工业金属加工专业为例,1987年旧规定中大致安排是:第一年先进行基础理论培训,第二年进行跨专业的专业基础培训及本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培训,第三年始直至毕业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培训。这种教育模式的安排与目前我国诸多职业学校仍在实施的教育模式颇为相似。而在2004年的新规定中,一开始便对学生进行实践内容的教学,不过所占的比例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教学的比例愈来愈重,理论教学的比例愈来愈小。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并存。仔细品味德国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其主要意义在于:原先先讲完所有理论再进行实践的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首先脱离实践,长篇累牍的为学生灌输理论,学生会感到空洞、艰涩而难以理解,而待到进行实践时,很长时间以前讲的、而又未经实践夯实的理论知识大多已被学生所淡忘。但是如果采取另外一种极端的模式,即完全以实践为导向,完全根据每个课题的需要而零零散散的讲理论,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实践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德国目前所采取的职业教育模式,巧妙的避免了走上述两条极端路线学生即学即练,即学即用,实践不缺乏理论的指导,理论又能迅速经过实践来夯实,理论与实践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随专业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有几项内容是所有的职业培训都必须要学习的,它们是:劳动法与工资等级法、行业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环境法、认识与技术方面的交流问题和质量管理。引人关注的是质量管理是每个参加职业教育学生的必学内容,让学生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以前就先行确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质量是一种社会责任,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劳动者的培养单位,如果能为他们开设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课程,提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既是职业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实行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与毕业
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要参加两次关键的考试,一次是他们入学18个月的期中考试,成绩占学生最后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在三年半后举行,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期末考试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经济社会学”、“加工工艺”和“不同系统的功能分析”三部分,而实践考试则分“实践操作”与“答辩”两部分进行,其中实践操作总共要进行18个小时,让学生大约准备11个小时,操作7小时,然后学生需要进行最多30分钟的答辩。答辩的主要内容是向考官陈述自己的实践项目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陈述过程中,考官进行提问。通过答辩,考官将发现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影响学生前途、甚为关键的两次大考,既不是由二元制中的职业学校来进行,也不是有二元制中的企业或像EBG这样企业性质的培训机构来组织,而是由国家设立专门的考试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后关键的一环,毕业证书的颁发,既不是由职业学校颁发,也不是由考试委员会颁发,而是根据专业不同由“德国工商行会”或“德国手工业行会”根据考试委员会提供的学生考试成绩颁发。
这次赴德培训虽然已经过去2年,但本次赴德培训的一些体验、收获和思考历久弥新,愈来愈清晰。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为德国培养出无数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对德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想必会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