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职专业改革

2009-10-12牟志华张永花

职业·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实训专业

牟志华 张永花

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加强专业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机电类企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机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岗位能力、需求数量等信息,不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开展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机械制造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等方面调查,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职业岗位有机电设备维修、制造、检验、管理、技术服务等岗位,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保养与维护、机械维修、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零件加工设备操作、维护。对设备营销和售后服务、现场管理岗位人才需求相对较少。

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有关院校专业建设专家共同研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实际工作中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总结出数控机床操作、自动生产线故障诊断等36项典型工作任务。

2.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

依据与专家研讨的意见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归纳形成岗位群的10个行动领域。通过对行动领域的教学化处理,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企业实际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以提高学生能力为落脚点,进行行动领域的解构,重构成为11个专业学习领域,并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序化专业学习领域。

3.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讨论,把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按照人们对知识由简单到复杂认知规律和人们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由新手到专家规律进行排序,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以课程体系承载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1.转变观念,开发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在课程开发工作中,要转变学科体系的观念,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为高职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工具,但它也对课程开发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参加课程开发的人员构成为:行业专家、生产经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教师、职业科学工作者。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应是行家里手,并且都是职教工作的热心人。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企业专家,但很少能找到理想的行业专家,为此校企合作培育课程开发队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

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载体的选择,充分考虑教学成本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利用四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方法,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教师的作用逐渐由主导变为指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要求课程主持教师根据专家、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

2.创新方法,编写优秀教材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程中,要创新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建设规划教材、校本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三、坚持工学结合,践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中,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做为工学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在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中,采用“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与实习。并逐渐确定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走校企合作之路,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进行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是关键。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重要途径。坚持“送出去,聘进来,传帮带”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建设了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1.送出去,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坚持让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境界,一种工作习惯,一种专业追求。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将他们中部分青年骨干送到科研机构或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深造,攻读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将他们中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送到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等进行挂职,参加生产锻炼,丰富、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

2.聘进来,完善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学院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近几年来,平均每年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讲座、专家论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术氛围。

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从合作企业聘请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指导进行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他们主要负责顶岗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的指导与管理。

3.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转型

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加强对新引进年青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教师的培养。通过实行导师制度,使每位年轻教师由教研室指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年轻教师学习、听课、指导学生实验、参加课题研究等工作。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及时安排教学任务,参加实验室建设。积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教科研,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学术水平

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以此来开阔年轻教师的眼界,让老师们了解外界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造、建设理实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

1.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改造建设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造实践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改造、扩建等手段建设了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电机选配与控制、金工实训等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学生在一体化实训室内既满足于生产实训,又可以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还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2.融合企业文化,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具有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一毕业就要上岗并有效地开展工作,但从目前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中相当部分却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不仅仅是就知识技能而言,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文化、习惯、经验不足等带来的“不适应”。在办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中,实行开放式办学,学生在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实境训练,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制造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到机电企业当中,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学生通过实境训练,直接融入企业及企业文化,亲身体验企业与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作、诚实守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对不同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认同,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联合大中型企业,建立多层次的集“学、训、产”功能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双向介入资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方式同中小企业建立一体化基地。实现“厂内设校”的良好运作,“车间即实训室、师傅即教师、学生即职员”。真正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通;形成了企业与学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4.加强校企合作,以赛促训,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引导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基于开放性原则,系统设计赛题,面向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与实施,全面提供竞赛平台、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突出赛题的真实性和综合化,扩大行业企业影响,提高社会认可度;技能竞赛采取团队竞赛形式,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突出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

六、加强教学过程督导,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等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把教学质量的评价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进行挂钩,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保障了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以二级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分工细致,责任明确,相互监督,形成了一个立体互动、即时在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规章制度上,建立以听课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制度等为主体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必要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通过对教学基本资源进行制度化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制度化监控,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的监控有条不紊地良性运行。

在教学质量评价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吸收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等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这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检验教学质量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办学方向,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明天负责,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实训专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