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09-10-12宋建坡

职业·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数学

宋建坡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拟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

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有了新的教学观念,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

2.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调整对创新认识上的误解。不要认为别出心裁就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独特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3)充分鼓励学生。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正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中,把学习看做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1. 以境致趣

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设障立疑,使学生有问题可思,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学习兴趣在不断的探索中巩固和发展。比如,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一开始就设下悬念: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一个五分的硬币如何测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种悬念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又如,讲到“银行储蓄”问题,可以提问现在大家生活都富裕了,有了多余的钱要存入银行,储蓄种类很多,根据你家的经济状况,哪种储蓄好呢?你会帮助父母算利息吗?由于问题来自于商品经济的现实生活,学生迫切希望学会后应用,也就激发了对数学的向往和求知欲。

2. 以变致趣

在教学中,设计一例多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兴趣。在几何上常常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的教学,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想法。

3. 以动致趣

赋予所学知识以动感,演示实验、多媒体的动态效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卓越的画图功能使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图形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他们深刻理解几何。

4. 以美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奇异美、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相似美……如构造精致的蜂巢是一个正六棱柱,由三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构成,这样的结构最省材料;蜘蛛网、向日葵种子盘是对线螺旋形的;猫、狗的耳朵是一个旋转抛物面等。数学中的美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泉。

三、保护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 区分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重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不遵守纪律,也可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2. 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教学中宜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示关注和赞许。

3. 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却永远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好奇的童心。教师应对学生的好奇给予肯定,比如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教学。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是由师生双方协同完成的,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所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