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
2009-10-12刘艳蔚芦永刚
刘艳蔚 芦永刚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和发展。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进行机制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前职业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新的困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受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的影响,二是受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1.就业指导时间拖延
许多职业院校常常在学生毕业前半年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学生了解择业、签约过程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及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几乎没有帮助,而且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路相背离,反映出缺乏服务意识、缺乏市场意识等缺陷。
2.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求职技巧等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即使有教材,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这种做法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3.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笔者常听到一些高职毕业生反映:“上不上就业指导课没啥两样”,“就业指导课没意思”,“那些东西网上和报纸都有,自己看看就可以了”。从整体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进行就业指导时,实行混合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不能给高职毕业生以应有的助力,导致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不感兴趣。
二、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所以,应采取切实的就业指导措施,明确就业指导目的,创新就业工作方法,进而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这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就业指导”贯穿全教程
就业指导应从大一就开始,贯穿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高职院校应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及各种技能的实习、实训,再辅之以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准确实现职业定位,将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横向拓宽、专业能力纵向深化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引进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形成一定的全程性而分阶段进行的、个性化的合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高职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以寻求个人核心价值,采用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形式,使高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加强心理指导,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如何结合实际,充分认识与分析自己,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良好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在竞争中理性面对就业市场和竞争对手,适时调整就业目标,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在目前显得极为重要。在做好心理准备的条件下,给学生以适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才是完善的指导形式。空洞的理论不受欢迎,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就业指导。这是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得以纵深化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举行模拟招聘会、企业老总(校友)现场报告会等等。
3.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就业指导队伍
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应该由学院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系(院)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联合组成。各类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又有职能部门和各系(院)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要争取从高职学生入学之初,就把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
总之,为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做好毕业生的职前教育,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对所有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职前教育和指导;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快捷服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找市场,建基地,全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要创新机制,树立毕业生就业“全员化”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服务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发挥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