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专业人才的择业与招聘
2009-10-12齐珊莉
齐珊莉
在很多人看来,医生是个好职业,工作稳定,收入不菲。所以,以往医学类专业总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可是近年来,医院的招聘形势出现悄然变化,医学类毕业生也成了就业较困难的群体,甚至因为专业限制比其他专业更难就业。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太高,几乎所有毕业生的首选都是去大医院。那里不但条件好,而且待遇高。他们不想去私人医院或区、县医院工作,刚毕业就想拿到高薪,想得到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而对医院来说,招聘进来的多是硕士,甚至博士,只有专业冷门的毕业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医院,专科生进大医院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造成了医学人才的招聘与应聘的矛盾,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竞争过于激烈和偏远地区人才稀缺的矛盾。
一、造成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目前,大中城市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日趋饱和,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基本上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越来越倾向于紧缺专业的毕业生;毕业生对蓬勃兴起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的需求增加不敏感;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调整得不够及时,适应能力不强;多数毕业生不愿下基层磨练,也缺乏艰苦创业的意识。种种原因,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1.就业信息不对称
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使得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就业体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用人需求不足、不公平现象、部分地区缺乏人才吸引力等等问题,日益突显。
2.新增临床岗位数量不大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数量普遍趋于饱和。用人单位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所以,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目前,医疗机构在用人方面出现不注重人才储备、人才高消费、对毕业生过于挑剔等问题。有关资料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专科生则明显下降。多数医院目前的需求是研究生,至于本科生,只有一些麻醉、影像、检验等医技专业的可以接收,其余的除非特别优秀,否则基本不予考虑。以郑州市卫生系统为例,从1988年至今,郑州市编委对整个市卫生系统的编制基本上没有调整过,无论是人员编制还是床位编制都保持在1988年的水平。而随着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医疗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新农合、城市医保、医疗保险等新型医疗报销方式的出现,到相当规模医院就诊的人越来越多。1988年的人员和床位编制根本满足不了诊疗需求,各家市级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人员和床位。现有编制满足不了需求,就大量外聘医疗技术骨干、临时护士等。
3.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进入买方市场
医疗单位招聘趋向于高学历,使本科以下甚至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现有的医疗体制使医院编制的每年增幅有限。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给医学类应届毕业生又出了一道大难题。随着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医疗单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招人多考虑应急、好用,不太顾及长远发展以及对后继人才的培养。仅以郑州市某家市级医院为例,2009年医院发出招聘人员公告后,前来应聘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中专学生就有300余人,而医院需人员不足30人。
4.人才供需的匹配性差距较大,矛盾较多
在专业设置和人才结构方面、在能力和素质方面,供需不够协调。尤其表现在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缺乏全程、严格的评价与规范,学生基本功欠扎实,综合素质不全面。
5.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意向太窄
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对专业相关的非临床岗位不容易接受。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他就业机会,比普通四年制本科专业学制长一年的医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
6.大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学生,即使基层单位缺医少药,也不愿意去,瞻前顾后。有些毕业生甚至显露出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质量不突出、学校知名度不够、专业需求量有限、就业指导不力、就业服务不全面等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滞后,成为医学生就业、择业障碍
很多医疗机构招聘医务人员都需要有执业医师资格,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就业就很难。医学院校扩招后,有限的临床教学基地资源更加满足不了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需要,到基层医院和区县综合医院就业的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因条件限制得不到正规的培训,结果几年后其临床业务水平与留在大医院的同届毕业生相比出现天壤之别。
8.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卫生布局不合理
绝大多数卫生院收入亏损,加之乡镇卫生院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工资收入没有基本保障。设备购置、房屋修缮等公共设施专款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从人才结构看,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才学历层次偏低,特别是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匮乏,职称层次不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矛盾更加突出。有些学科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同时乡镇医院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不高、水平较低。
除以上原因之外,公民卫生习惯、健康意识观念不强,健康教育投入不足,也间接对医学大学生就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卫生行业招聘人才的新动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给广大群众提供快捷、便利、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核心,为解决“大中型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机构门可罗雀”这一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高端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向大医院过于集中,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的一项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意义重大。社区卫生人才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及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是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仅以郑州市为例,2007年到2009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个,拟在2010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52个,2009年到2010年拟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原来建成的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人员配备仍有缺口。
提高农村与城镇社区基础医疗水平的双赢,为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不可否认的机会。例如,现在各地区正在招募的医学专业志愿者到基层的实践活动,不管薪水多少,至少能够学有所用,不荒废所学的专业知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科室少,不能像大医院那样分科很细,一般都是每个医生身兼数职。例如,内科医生在诊断时,遇到处理外科病人,就需要配合其他医生进手术室做助手给患者做手术。而同样的情况,如果在大医院,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有上手术台的机会。对于几年都招不到一个大学生的基层卫生机构来说,一批批志愿者的到来,无疑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另外,社区医疗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全科医学人才的匮乏,如卫技人员学历层次低,医疗卫生服务单一等问题。居民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对社区全科医疗服务需求意识不足。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全科医疗建设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缓解社区全科医疗人力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善当前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单一的状况。
面对社区医生岗位的特定需求,应创新社区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配备全科医生。对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重新定位,应招聘具备中医药知识技能和中西医适用技术的人才,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急诊急救的卫生技术人员。发挥人才优势,探索出优质卫生资源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新路子。稳定人才队伍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一件大事,只有让社区医护人员对政策和环境“放心”,才能让百姓得到更贴心的服务。因此,国家正在进一步完善社区医护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例如,在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对长期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申报的学历条件、论文和外语要求;在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时,注重对其专业工作能力、实际技能和业绩的考核。其从事工作前后的履职年限可合并计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试行办法实行聘用制、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并按照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并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等等。因此,招聘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来社区工作,选派部分毕业生到远郊区县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毕业生择业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生正确评估自己是择业的前提和基础
很多毕业生往往高估自己,以为自己能力强,无所不能,标准定得太高,不切实际,以致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信心受挫;而低估自己,对于自信不足的人,往往过分自卑,就业时畏首畏尾,不敢向理想的单位靠拢,结果会失掉本来很好的机会。因此,弄清自己择业机会时,就有了选择性,也就更有助于找到自己感到愉快的工作岗位。
2.要弄清楚自己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
对于毕业生而言,弄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这很重要。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看自己是什么“型号”的人才,适合做什么工作。要全面盘点自己的家底,了解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和专业技能等情况,全面地审视自己,综合考虑,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
3.要认识对方,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在盘点自己的基础上,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用人单位。一般来说,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理念和用人标准。择业时,一定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专业情况、管理制度、工资待遇、医院规模。在了解工作单位时,不妨把视野放宽一些,多了解一些国家政策规定,然后进行多角度分析对比。对各自的硬件和软件情况,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理念等进行比较,进而确定与自己择业目标接近的单位作为主攻方向。总之,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掌握越多,择业成功率就越大。
4.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保持一定的择业弹性
择业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自己一边。例如,大医院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而一些农村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岗位却大量需要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采取硬性标准,不对口的单位一律不予考虑,结果失去了就业的机会。经验证明,绝对适合的单位是难找的,明智者在择业问题上应保持一定弹性,即不过分强调对口,即使不太对口也应该予以考虑,这样处理并无害处。而且被动选择,不一定得不到合适的工作。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的不一定是完全对口的工作,可当他们工作之后,钻进去了,爱上了这一行,干得很出色,做出了突出成绩,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当前,深化卫生事业改革,以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为三个战略重点;以强化基本卫生服务为基础;走以内涵发展为主、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上,从扩大规模为主,转为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为主;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突出城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做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医疗人员资格的认定工作,整顿医疗市场和医疗队伍,坚决清退不合格的医务人员,空出岗位吸纳高校医学毕业生,从而提高社会总体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在进入中心城市大医院工作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毕业生要树立到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的意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拓宽就业的渠道和就业意向的范围。
此外,医学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医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引导医学毕业生到部队医院、县级医院、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如民营医院),为学生更充分地就业构筑平台、提供便利。
总之,招聘与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医院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岗位设置的人才,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工作的岗位,双方都必须认真思考,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择业人员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并在那里干出一番事业;招聘单位才能择优选用到适合医院岗位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