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兴趣”中成长

2009-10-09雷红兵

教师·上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兴趣培养

雷红兵

摘要: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要结合其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成效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对数学的兴趣拥有程度。

关键词:新课引入;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兴趣培养

城镇的学校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学生受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性格比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要顽皮得多,逆反心理强得多,对学习数学知识没有兴趣的同学也多。同时城镇学生遇到困难或新问题时信心不足,造成数学“学困生”由七年级到九年级一年比一年多,到最后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以上情况一直困扰我们城镇的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笔者认为要学生学好数学,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作为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产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并将这些作为很好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安排一些情境教学,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去分析、探索,激发起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同时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抓住导入环节,设置悬念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实数》10.3节“实数”这一课时,当把实数的定义、分类等知识讲完后,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一般都是(如图1)那样出题给学生做。同样是一道题,把它的形式变换一下(如图2),收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再如讲《全等形》时,课前让学生动手自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用“五个福娃”作为新课引入;讲《圆周角》时,用自制的圆形展览馆横截面从不同角度观看名画进行新课引入;讲《全等三角形》时,在学生自制的两幅剪贴画中找不同,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还利用一幅对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所具有的对称关系引出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等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操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把学习内容印在脑子里,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所学内容的含义,遵循初中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

除在新课引入中创设教学情景外,课堂练习中为适应各层次的学生,围绕各层次目标,可进行分层导学。如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增加一些铺垫或引申,形成题组,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如例: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3时,y=23,当x=4时,y=33,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铺垫1:y1与x成正比例时,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式?当x=3时,y1=;y2与x成反比例时,如何表示它们间的关系?当x=3时,y2=。

铺垫2:在上题中,y与x可用怎样的关系式表示?其中y=y1+y1;

当x=3时,y=。

引申1:在原题中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说明其图像是否经过坐标原点?

引申2:在原题中,y与x的关系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引申3:把原题改成“y1与-x成正比例,y2与成反比例。其余条件不变,试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y>0时,x的取值范围。”

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我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后作业中也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如布置作业时,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目的是巩固新知;B类为基础题,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为发展题,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作业超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作业的针对性,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从历史的角度看,伽俐略开始是学医的,由于对物理实验发生兴趣,专心研究终于发现摆钟原理,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陈景润,因为中学老师的一次生动的启示让他对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奋研究,终于在世界数学领域创立了“陈氏定理”。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使其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能唤起求知欲,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可以说只有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

猜你喜欢

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兴趣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