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9-10-09

教师·上 200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分析

梁 姚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文章通过剖析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设想,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属于“90后”,他们的心理活动除了其特殊年龄阶段所应有的特点外,还因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烙印。加上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而产生大量不良社会现象的冲击,社会传媒尤其是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使得中学生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何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不少中学生都把学习成绩落后排到诸多痛苦事由的首位,经常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苦恼。其问题主要有:

(1)厌学。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班、差班,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打击了学习基础不好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学习分数的错误看法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许多学生厌学。此外,教学内容过难,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厌学。这些情况还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2)考试焦虑。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试而准备。考试排名次,考好了,得到老师表扬;考不好,遭受老师白眼。但没有人能做到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所以,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因某次考试失败而饱受打击,至于屡考不佳的后进生遭受的心理打击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不管是学习好还是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担心各种各样的考试。这种考试焦虑带给学生许多心灵的痛苦。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不是以热心的态度给予指导和帮助,而是横加指责,学生则会非常失望。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对一些调皮一点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所以,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自然会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他们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爱之外,还非常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或遭受同学排斥,不少人就会产生孤独、烦闷等感觉,严重的还会产生仇恨、厌世等不良心理。

(3)家庭关系问题。一些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伤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有些家长把在单位、社会上受到的气发泄在子女身上,伤害孩子的心灵;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婚而难以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从而加重精神负担。

3.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一句话可以使学生情绪飞扬,彻夜不眠;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自身年龄阶段的原因,又有生活、学习、环境等因素。中学阶段,学生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但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影响。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影响着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由此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三是家庭的影响。城市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包办过多,对子女的束缚自然就多。有的家长虚荣心作怪,对子女要求甚高,常因“恨铁不成钢”而采取严厉粗暴的教育方法,因而中学生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得不到养成;农村不少中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父母之爱和应有的家庭教育而变成留守学童。这些父母对子女的心理缺乏了解也无暇顾及,往往是给钱管衣食住行或只问考试分数,使中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三、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设想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1]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3)注重个别辅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谈心、电话咨询、信函(含电子邮件、博客等)咨询、个案研究等。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以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各种心理压力。

(5)协调各种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应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生活环境,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等。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协调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打造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培养。中学生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阶段,大部分学生强烈要求独立、自由,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家长还把中学生当成小学生或幼儿园的孩子看待。这就很容易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故中学阶段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最容易僵化的阶段。所以,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平台,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向家长传授一些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孩子、与孩子融洽相处的方式和方法。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正确对待子女这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人是社会的人,许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政府应协调教育、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加强社会综合整治,如加大扫黄打黑力度,杜绝各种色情、暴力的影视作品及书籍,净化上网环境,禁止学生进入那些有害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给学生一个洁净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未雨绸缪式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地培养和提高,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同时,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分析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