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009-10-09谭芳
谭 芳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且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在心理发育重要阶段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由于缺乏父母亲在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他们非常容易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欠缺。留守农村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直系亲属来抚养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由于年龄相差悬殊,时代文化背景的差异,无论是认识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对孩子们的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另外有些父母因为在外工作繁忙无法与儿女团聚,为了弥补亲情的缺失,或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只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的物质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由于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课程缺乏多样性。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目前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偏重于经济建设,在教育建设方面也仅关注教育基础设施,而忽视了对农村教师素质的培养。留守儿童家长仅满足于把儿童送进学校,而送进学校之后的后续责任还有待确认,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没有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显著位置上。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在于社会组织之间对农村教育的的分割与断裂,各组织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都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在了各组织间互不交叉的真空中,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进行有效地协调和完善。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突出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健康发展就需要家长树立全面关怀的理念,而家长一般都缺乏此种理念,从而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确实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低,所以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能够放心,因此放弃自身应该尽到的教育职责。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家长应该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期间要和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要把孩子交给监护人照顾时,应该在照顾孩子的监护人选择上多考虑。如果夫妻一起外出务工,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2)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育人环境”的重担。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或者统计好外出家长的电话地址,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表现情况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及时家访,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行为表现等情况,又可以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告诫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再次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最后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私的关爱。
(3)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保护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大众传媒等技术信息来填补农村社区教育真空,提高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区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环境。有关方面要各尽其责,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保证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更大作用。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且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全方位、各角度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的教育,让他们能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