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青海头,今日纤检大路走
2009-10-09王建军倪玉婷
王建军 倪玉婷
青海是怎样的地方?说来奇怪,很多人对它知之很少,以致今天还有人带着强烈的“贫瘠和落后”印象,更有甚者如影视剧里说出的很噎人的话:“把他送到青海去。”当然,那是过去的青海,今天的青海虽然还“欠发达”,但早已变了模样。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它感动和撞击的绝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心灵。“在青藏高原那片贫瘠的陆地上,人们常常会在寸草不生的地方看到一株柳树,它十分高大,柳叶十分茂密,它曾经历无数风风雨雨,让人们感慨万千,更让我有无私的敬畏。”这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形象而真切地告诉着人们:青海是怎样的,青海人是怎样的。
6月,记者来到青海省纤维检验局,走近青海,走近青海纤检人。
感慨昨日:陈江涛副局长的追忆
“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纤检所的,是当时所里的11号,就是人员数的第11个。”已担任青海省纤检局副局长的陈江涛对记者说。
陈江涛,祖籍山东,属于第二代青海人。1958年,她父母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青海工作、成家,于是就有了西宁土生土长的陈江涛。1989年,陈江涛毕业于青海大学畜牧教育专业,直到1996年,一直在实验室做检测人员。凭着7年多的踏实工作和业务能力,1996年4月担任检测室主任。2003年机构改革时,她竞争上岗,任质管科长。2006年2月又是竞争上岗,任副局长。
抚今追昔,陈江涛很有感慨。“青海的纤检机构最早只是质检所的一个科室,1988年才从质检所分离出来。当时主要以毛绒为主,工作内容很少。实验室条件差,设施落后,记得当时做检测,为了保持水的恒温,温度计放在水盆里,她要守着一个电炉子,用手把着开关,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没太多事情可做,这使陈江涛感到郁闷。“我当时只有19岁,坐在灰色的楼里,看不到以后的前途和希望,整个心情也是灰的。”
陈江涛郁闷的状态着实持续了几年。1993年以后,青海的牦牛绒逐渐热起来,特别是1995年,青海的牛绒衫厂已有了100多家。产业的发展自然为纤维检验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正是在此以后,陈江涛开始觉得纤检事业大有可为,不仅工作变得忙碌,而且她个人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我是做技术出身的,2006年走上领导岗位后,深感担子重,责任大,可以说是在黎明局长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了角色转换。”
谈到今天青海省的纤检工作,陈江涛副局长有种自豪感。“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青海省纤检局规模不大,但目前我们的队伍已壮大到30多人,实验室建设也日趋完善,各方面工作都在向前发展。”
制定标准:为“西宁大白毛”插上翅膀
《说文解字》述:“羌,西戎牧羊人也。”青海最早的土著就是古羌人,距今至少4000多年前。汉武帝以前,青海一直是羌人的游牧地。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说到将羊毛与纺织技术的结合,我们可以把视线转到藏毯展览会上。6月20日,记者刚好赶上“2009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开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展品品种多样,风格各异。高原特产——“西宁大白毛”,成为客商们谈论的话题。一位巴基斯坦客商对展厅摆放的羊毛发出询问:“这是织藏毯专用的原料吗?”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独一无二的“西宁大白毛”。
青海省纤检局黎明局长向记者解释了这一概念:“西宁毛又称藏羊毛,是青藏高原土著品种藏系绵羊所产白色羊毛。历史上藏羊毛多通过西宁作为集散地销往国内外,故名‘西宁大白毛。其纤维长,毛色纯白,有光泽,织密性强,弹性好,拉力大,耐酸、耐碱性较强,是世界粗型羊毛中品质最优良的地毯毛之一。”
青海省政府为提高“西宁大白毛”的知名度,并把它做大做强,着实下了一番工夫,而这其中就凝聚着青海纤检人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时任青海省纤检所所长的王道贤牵头,着手制定西宁毛的文字标准。省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拨款28万元、调用全省主产区的西宁毛50万斤给予支持。历时三年,摸清了西宁毛的品质状况,于1988年发布了西宁毛国家标准。
20世纪90年代后,羊毛流通体制发生了变化,使西宁大白毛的产量和销路出现了下滑。但青海省纤检局始终把西宁毛产业及标准建设摆在很重要的位置。1994年开始做西宁毛的实物标样。随着草场和羊毛品质的变化,有必要修订1988年制定的西宁毛标准。于是2000年该局着手修订这一标准,并于2004年审定通过,2006年正式发布实施。
2008年,新修订的西宁毛标准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这也是青海省首次获得的国家奖励。20年时间,制定和修订西宁大白毛标准的历程,凝聚着几代青海纤检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他们辛勤的汗水。
抓住优势:寻求毛绒质量监管突破口
青海不是纤维资源大省,但毛绒种类比较齐全,不只是有优质的西宁毛,还有山羊绒、牛绒、驼绒、细羊毛、半细毛等。如何在羊绒公检工作的带动下,抓住优势,克服“短腿现象”,使其他方面的毛绒品质、质量标准及标准化工作全面跟上?
2008年5月的一天,陈江涛副局长带领本局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行11人,前往海北州祁连县和刚察县(青海省藏毯产业确定的羊毛生产基地)调研,目的是在为产业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西宁毛的品质,这是纤检工作的职责所系。当地县领导的态度是热情欢迎,而且十分重视。
“规范的检测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你们的帮助不仅有意义,而且很及时。”祁连县畜牧业协会的周会长一见面就高兴地说,而且引见了主管副县长。
青海省纤检局的帮扶工作是到位的,而当地政府对于摸清自家羊毛的品质状况、弄明白相关技术标准也有着急迫感。经过商议后,两县的畜牧主管部门逐乡逐村,按羊的性别和年龄取样,一个月后送到了省纤检局。纤检局的同志们加班加点,共免费做了98个样品,使这两个县彻底弄清了自家羊毛的品质状况,知道了这个优质羊毛究竟好在哪里?毛是多长、多细,应该卖多少钱?
就在7月份当地的羊毛拍卖会上,省纤检局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受到两个县主管部门的盛情邀请,既做嘉宾,又是后盾。拍卖的结果是:每公斤羊毛的价格比上年高出了三毛钱左右。喜悦写在了县领导、畜牧局长及牧民的脸上,也刻在了纤检人的心中。
“的确,我们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可以说为西宁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交易拍卖环节,包括对育种环节也有指导意义。” 陈江涛副局长肯定着自身工作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在想如何借助细羊毛连续5年在南京拍卖市场成功交易的经验,把西宁毛推到南京拍卖市场。”
2008年6月的一天晚上,省纤检局充当中间人的角色,邀请了南京羊毛拍卖市场的负责人茅主任、祁连县畜牧业协会的周会长、青海三角城种羊场的李书记,四方人士齐聚西宁,共同商谈如何使西宁毛进入南京拍卖市场的问题。为了这次难得的聚会,茅主任改变了直接去新疆的计划而转道西宁。周会长也是不辞辛苦,驱车奔波几百公里专程从祁连县赶来。四方人士从晚上7点多一直谈到深夜,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有了细毛羊在南京拍卖市场的成功前奏,这次商谈使西宁毛顺利地搭上了进入南京拍卖市场的快车。自然,纤检机构的作用再次得到其他方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