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
2009-10-07孙崇正韩孟青
孙崇正 韩孟青
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领域内一切问题的核心问题,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形成与研究生教育这种过程性的意识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即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培养模式作为某种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与实现这种思想与理念的某种程序、手段或技巧的结合体,在组成教育共同体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的互动中,适用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团体的不同个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西方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以及德国的柏林大学等现代型大学,至今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研究生培养方式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和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在悄然发生更迭与变化,大致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4种主要的模式及其变式,并逐步向交叉整合的多元化模式发展。当今,美国是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完整、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典范,它那蕴含蓬勃生机且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世界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用中美比较的视角,来构建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探讨的是研究生培养中诸因素的最佳结合与构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在层次上介于教学模式与教育模式之间,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特定需求为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特性的一种总体性表现,反映的是高层次人才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3大要素。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研究生培养过程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成为合格高层次人才的活动过程。它解决了“怎样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入学选拔、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4个阶段。研究生培养评价是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并对培养结果进行检验的价值判断和衡量活动。它确定了“培养的研究生怎么样”的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反馈性因素,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类型
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体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
最早产生于德国的学徒式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导师的作用,师生间类似中世纪行会中那种密切的师徒关系是其重要特征,培养目标是以“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方式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环节是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对独立的科研工作及论文写作,学生由导师负责,无正规的管理机构。这种教学自由、科研自由的培养模式具有个性化、非正规化的特点,对研究生教育产生了重大的推动。
专业式培养模式强调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其重要特征,培养目标是培养兼具理论型与应用型的教学与科研的工作者。这种培养模式追求双重目标:一是科学探索;二是为社会提供智能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模式具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注重规范化的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
协作式培养模式是现代大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高校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合作是其重要特征,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并重的人才。这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大学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培养人才。
以美国为代表的教学式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课程学习和案例教学,有着强烈的实践意识,实用性是其重要特征,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和职业型的人才。此种培养模式同样以协作式为依据,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对科研与论文的要求并不高,在培养过程与管理上,与本科生有类似之处,突出课程的教与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二、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从总体上来说,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上述4种模式的结合体,而我国的培养模式则主要是学徒式和专业式的结合体。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实行协作式培养模式的高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是很多,而已经在各国蔓延的教学式培养模式在我国更是少见。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来对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别进行比较,对于借鉴美国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科技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它对整个研究生培养活动具有指向性规定,制约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对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要素都具有统摄作用。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现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注重应用性和功利性。层次上有硕士和博士两级研究生教育,从学位类型上可以粗略地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类,其中,学术性学位主要针对博士生教育,而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硕士生教育。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者和创造新知识与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才。其培养注重基础理论训练,强调个人研究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重视学生学术方面的修养。而专业性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注重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分开招生、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美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这是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目标最一般的要求。由此可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忽视。
(二)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低,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这一过程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包括入学选拔、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4个阶段。
1.入学选拔
美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采取地方自治,各州各大学自主招生,在同一所学校,各系或专业对研究生的选拔也不尽相同,均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处理,因此入学选拔标准非常灵活。其中,教授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申请人要提交大学学习成绩证明、GRE成绩、两三名教授的推荐信和个人申请书,以及本人对学习兴趣、研究方向、信心能力等方面的材料。推荐人要对被推荐人过去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科研能力、未来学习潜能作出详细客观的介绍,供录取学校参考。美国高校注重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尤其注重考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学习科研能力,使录取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国采取严格的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入学制度,对研究生的招生名额都统一规划,且有年龄限制。国家对外语、政治、专业课各单科成绩及总分都规定了最低标准,各招生单位必须贯彻“保证质量,严格把关,宁缺勿滥”的原则,从成绩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考生中,根据考试成绩按照复试名额确定复试名单,进行复试,有较低的总录取率。以上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我国采取的是严进的政策。
2.课程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硕士研究生注重基础课程教育,重视多学科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设置;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课程学习,对硕士、博士研究生修习课程都有明确的学分规定,有主修和辅修之分,目的是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美国高校要求研究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内都要掌握宽广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成为具有广泛知识的通用型人才。在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美国高校为了适应现代科研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及各种职业对现代知识的综合要求,在研究生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学校开设了较多的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指导教师也可以跨学院或跨学校聘请。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重视统一规划、集中安排,在对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视方面,与美国相似。但在教学计划上与美国相比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缺乏跨学科的培养与科研训练,选修课的比例较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3.科学研究
美国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培养创造性而不单纯是知识性人才,是美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工作核心。在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其培养创造型学生的指导原则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美国各高校不仅积极提倡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兼职,以及早培养他们从事专业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而且还让有关的研究生参加并承担大量国防科研任务和国家需要的重大科研项目。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对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大有益处,为学生的创新和开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国研究生参加的科学研究活动,除少数专业外,大多为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文科研究生进行社会调查,理科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专题或综合实验,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自由度。
4.学位论文
在美国,不同高校和不同学科对硕士论文要求不同,一些高校要求硕士生撰写论文,而有些高校如部分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硕士学位对论文则不予要求,而将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设为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标准。对博士研究生教育,除了必须修完大量的课程,很多高校都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在我国,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研究生在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修完课程且达到规定的学分。许多高校还提出了其他必须满足的条件,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完成研究课题的学术报告、调研报告等。在学位论文的审阅、答辩和通过的程序规定方面中美两国之间大同小异,与美国不同的是我们并没有采取竞争淘汰制及其相关的辅助制度。
(三)培养评价
美国研究生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评价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调控体系,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内部评价上来看,美国高校对研究生普遍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整个培养管理过程,均有整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从外部评价上来看,美国是一种民间型的认证模式,是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的,院校和专业认证居于核心地位。其特点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估社会参与度高,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的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比较健全,评估比较专业化、制度化,注重办学效益的评估;政府充分尊重、支持和依靠评估,重视对评估机构的认证。这种评估模式对美国研究生培养高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评价是典型的政府办学、政府评估。采用的方法是国际通用的方法,即分学科分专业领域进行评估。内部评价上缺乏有效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难以真正起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作用。
三、我国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是指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多种需求的多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兼容,具体体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它逐渐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取向。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在扬弃中继承、发展中完善、创新,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的多元化,创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和有效的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的思想观念是先导。我们既要看到现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又要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如综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共同体、创新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等理念,增强高校自身的内在培养能力,逐渐改变整体的教育文化思想氛围。众多小的因素改变汇聚成大的教育变革,最终教育者和学习者不再过着一种分离的生活,而由冷漠的旁观者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教育共同体中找到各自的归宿。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生产进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不仅要求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者和理论家,而且需求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各类行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专家,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都应该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多元化不仅要体现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上,而且在每一种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灵活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总之,要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分类型地推动研究生的培养。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多元化,推动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
培养过程的多元化体现在入学选拔、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各个方面。入学选拔上,我国要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多元化的本质内涵就是“和而不同”,即各个高校均是独立自主的系统,而又有机统一于整个大教育系统。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学习科研能力的全面考察,增强考录制度的灵活性和弹性。课程学习方面,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宽广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创新的源泉。要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为其创设各种机会和平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课程与专业设置,重视课程的基础性、适应性,以强化研究生的发展后劲。科学研究方面,要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在实战中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探究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还要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提高其利用效益。在学位论文方面,随着高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学科专业和学位的不同,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也应不同,各高校应该设定不同的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给其相应的出路。此外,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慎重引入淘汰制度,激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和搞学术、钻科研的精神,体现一种严出的风格。
(四)研究生培养评价的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有效提高
在研究生培养评价上,外部评价要改变单一的政府主导型评价模式,让更多的价值主体参与进来,引导评估主体的多元化。鼓励社会中介评估的发展,推动评估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不断使评估的方式、程序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合理化。内部评价上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评价规章制度和措施,使研究生培养评价与培养模式中的其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常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数据库。英籍学者维特根斯坦说过:“一个人处在他不适宜的环境,一切事情都将不正常,他在各方面将显得别扭。他回到适宜他成长的环境之后,一切事情都变得生气勃勃,显得很健康。”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评价就是要为学习者和教育者营造这样一种适宜的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