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缘战略:大国的游戏法则

2009-10-07张凯蛟

党员文摘 2009年4期
关键词:包围圈欧亚大陆苏联

张凯蛟

在很多人眼里,美国就像个喜怒无常、为所欲为的大男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和苏联联手把德国、日本这两个横行霸道的小流氓打得满地找牙,大战一结束就立马跟苏联翻脸,却收了日本做小弟。听起来美国人的做法真是莫名其妙,其实,这些做法背后,有着美国一贯的战略思路。

“心脏”的边缘

20世纪初的战略学家认为,欧亚大陆腹地是一个面积广袤的地带,有大片草原和沙漠,周围有山系环绕,北方有北冰洋,由此形成陆权力量所依赖的天然要塞,海权力量无法深入。历史上,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居住在这一世界心脏地带,他们往东可以与中国争锋,南下可以进入伊朗、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向西则可以进入富饶的中欧和西欧平原。他们的迁移和入侵多次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可以说,这里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心脏地带”。

但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战略学者却认为,欧亚内陆地区交通不便,资源有限,难以成为世界权力的中心。反倒是环绕这一“心脏地带”的半弧形大陆边缘地带,从西欧、南欧、中东,到南亚次大陆及至远东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世界战略格局的关键。只要控制这个边缘地带,就足以遏制“心脏地带”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以说,“谁统治边缘地带,谁就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统治世界”。

而对于美国来说,即使不能直接控制这个半弧形地带,也要阻止这里出现强国,或者让其不被他国染指。这就是美国人奉行的“边缘地带战略”。美国与谁为敌,和谁联手,都是根据这个战略决定的。

美国的朋友和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很快横扫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地区,而日本的太阳旗也插遍了大半个亚洲。西欧和东亚的沿海地区正是至关重要的“边缘地带”。如果欧亚大陆边缘地带都被德日联盟完全控制,美国东西海岸都将面临强敌,形成包围,届时就会处于非常脆弱的地位。为了不让边缘地带落入法西斯的强权之手,美国必须参战。

不过要想打赢这场战争,仅靠美国自己是不行的。从地缘战略上看,英国位于半弧形“大陆边缘地带”的最西端,是进攻欧洲大陆的最佳跳板;而苏联位于“大陆心脏地带”。美国只有联合英、苏,才能对付业已占据边缘地带的德日联盟。

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英、美、苏正式结成同盟,携手合作,使德日两国始终无法摆脱两线作战的梦魇,成功地遏制住德日法西斯的进攻,带领世界走出了二战的深渊。

然而没过多久,美国的朋友和敌人立即调了个。二战后,苏联的势力范围囊括整个东欧;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中国也成为它的盟友。一时间,苏联势力似乎大有席卷整个欧亚大陆之势。

美国噩梦的主角由德国和日本变成了苏联,而战败的日本和德国却越看越可爱。因为日本刚好位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最东端,成为美国眼里非常重要的盟友。而德国因为处于中欧这样的边缘地带,也被美国拉进自己的阵营。

欧亚大陆的包围圈

为阻截和抵制苏联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扩张,美国沿边缘地带设置重重包围圈和牵制力量。1949年,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2国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从1950年至1951年,美国相继与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签定军事协定,又于1953年和1954年先后同韩国和我国台湾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从而构筑了从日本海经台湾海峡至马六甲海峡的第一道包围圈,以及从阿留申群岛经马里亚纳群岛至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第二道包围圈。

1954年,美国为了把包围圈延伸到印度次大陆,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签定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和支持下,英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体系连结起来。

这样,从大西洋经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就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首领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网,完成了对欧亚大陆的包围。

朝鲜半岛正是位于这条半弧形“边缘地带”的北端起点,美国格外重视,所以才不惜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与中国志愿军大打一场。越南战争之所以会打起来,也是因为越南地处亚欧大陆突出的中南半岛上。

1991年苏联解体,可是美国仍然把俄罗斯视为威胁,继续在边缘地带做文章,包围圈越发收紧。1999年,它打着“消除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在东欧打了一场科索沃战争,接着通过“北约东扩”收拢其他东欧国家,还利用“颜色革命”渗透到独联体国家,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带,对俄罗斯的外围形成了“零距离”军事包围。

2001年和2003年,美国打着“反恐和推进民主”的旗号,军事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而从阿富汗、伊拉克连接北约的土耳其,对独联体亚洲部分形成了新的包围。而伊朗成了美国包围俄罗斯的战略缺口,这就是近几年来,美国将伊朗列为“无赖国家”,总是找碴要进行军事打击的原因。

中国的遭遇

中国虽然不像苏联那样,是一个盘踞大陆“心脏地带”、咄咄逼人地对外扩张的强权国家,但同样被超级大国纳入“边缘地带”争霸战略中算计。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北岸,即将解放南京的前夕,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互相以消灭对方为目的的超级大国,在中国时局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均要求中国国共双方南北划江而治。

这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环绕“心脏地带”的边缘地区,而且地广人众,无论哪一个企图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想控制中国,都不希望中国统一强大起来。处于“心脏地带”的苏联不希望这个处于边缘地带的邻邦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美国更害怕强大的中国与苏联联手。而毛泽东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魄力粉碎了美苏在边缘地带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地缘战略局面。

但是为了防备中国,斯大林强行让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作为中苏之间的缓冲国;而美国则编织了一道小规模的“对华包围圈”,包括:日本、菲律宾、当时的南越和我国台湾,皆处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正好对中国形成了环状包围圈,以便阻止中国势力向外扩张。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峡两岸统一,并不仅仅是拿回一个海岛,更是出于地缘战略考虑,突破束缚,维护领土完整与安全。

(摘自《大科技·百科探索》200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包围圈欧亚大陆苏联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新时代中俄全面合作与欧亚大陆经济空间再拓展
如何在几分钟之内往返欧亚大陆
走出负能量的“包围圈”
考古发现的舌头琴与欧亚大陆东部的古代游牧文化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