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天的等待》中的“电报式”会话含意赏析

2009-09-30刘均扬

山花 2009年18期
关键词:硬汉会话电报

刘均扬

《一天的等待》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胜者无获》中的一篇,被选为《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课文。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既是文学大师,又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了。海明威就是凭借他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简洁凝练的叙述、言简意赅的对话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电报式”风格。在《一天的等待》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参与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整篇故事都是简单的“电报式”会话。尽管用词节约到了不能再节约的程度,但了解海明威思想历程的读者却能细细品味他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独特的“电报式”会话及会话含意本论

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这篇文章基本上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电报式”会话。文中没有大段的描写,简短的会话占据很大的篇幅,语言极其简洁、精练,然而含意却无限深刻。虽然要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作者却没有明白地直说,用极少的语句表达大量的信息便是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最佳体现。所说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不是指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含意本论认为,在任何一段话语里都可以从中感到一些潜存于词语之外的隐形表述,这些隐形表述同话语中由语言单位的概念意义传递的显性表达有补足、延伸、阐发、待释等关系。从对含意程度化的控制来说,显性的表达越简单,话语越显得不完备,这样的话语的含意化程度就越高。含意化程度较高的表达有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意图明晰,中心彪炳:含意化程度过低可能造成拖沓松散,枝蔓旁逸。

从这一理论来看,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这篇文章中潜意识中运用了会话含意的补足、阐发等功能,用简单的语言形式部分地、间接地传递交际意向。将较多的思想内容埋进较少的话语里,把简单的会话变成一个巨大的能量体。能量体的挖掘取决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需要学习者越过说话人的表面意义去领会简单会话中的深层意义。

二、海明威笔下的共性思想内涵

海明威的创作多从个人经验出发。他以独树一帜的眼光审视那个非常的世界。在诸多作品中,他通过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出一个个独特的硬汉形象。英国作家斯诺评价说:“海明威是一位伟大的、有创造的作家。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世界上没有一个小说家对别人的写作产生过如此直接的影响。”伯·贝瑞逊说:“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海明威的作品深受战争的影响,不同于别人的经历促使他形成了对生活的幻灭态度。在经过痛苦的迷惘和彷徨之后,海明威终于战胜了自己,走出了迷惘。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要做人生的胜利者!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硬汉形象。这些硬汉都散发洋溢着共同的东西:果断、顽强、临危不惧,有与厄运拼搏到底的勇气与超然。《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面对艰难困苦和厄运时,总能表现出一种藐视厄运并奋力征服厄运的优雅风度,通过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海明威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顿在最后时刻镇静自若、视死如归的形象和气概与海明威一贯探索的“硬汉形象”的行为准则的主题完全一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超脱与神往,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更是一脉相承;《一天的等待》中的主人公,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九岁孩童,但作者通过电文式的对话及锤炼的日常用语将一个羽翼尚未丰满的“硬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处不在。海明威作品中所有的主人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然而他们都具有一种绝望中的勇气,能在失败中保持尊严,在压力下不失风度。从而锻造出一个个重压之下(grace under pressure)的“硬汉形象”。任何生命的真正价值无不是在经受压力、痛苦的折磨,在其升华后,才得以实现的。这正是海明威法则(Hemingway's

Code)的体现:“生命是痛苦且错综复杂的,唯一生存的法则是去面对所有伴随恐慌、尊严、力量、知识与坚毅而带来的考验”。而能够按照这种法则来完成生命历程的人,就是法则英雄(Code hero)。根据海明威的共性思想内涵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赏析《一天的等待》中的简单的“电报式”会话。这样就会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及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与作品、作者之间的对话不言自明。说明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含意本论对分析文学作品语言及其内在意蕴具有较强的阐释力。

三、《一天的等待》中的“电报式”对话风格显现及含意分析

在《一天的等待》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不起眼的九岁孩童,其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一个九岁的孩子早晨感冒发热,叙述者“我”——父亲请来医生给孩子看病,医生量得孩子的体温为102度(102 degrees Fahrenheit is almost 39 degrees centigrade),诊断为感冒,开了药后就离开了。因为孩子曾听说过体温到达44度(centigrade)就会死去,所以他就开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直到晚上孩子才得知自己误解了医生的话,因为医生当时讲的是华氏温度(Fahrenheit)而不是摄氏温度(centigrade)。整篇文章57个段落,叙述者“我”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共有51处,占了44个段落。以下极其简单直白的对话“把药吃了吧!”“你认为这有用吗?”“当然有用啦!”“我什么时候死?”“你说什么?”“我还能活多长时间?”等共有38处单句独立成段。作者在文中自始至终没有对人物、事件和细节进行着意刻画,只是简单粗线条地勾勒,通过叙述者——“我”客观地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尤其是他那独特的“电报式”会话风格更是惜墨如金。“我没心烦。”“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不,我是说如果叫你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我不担心。”“我不急。”等这些对话中极少出现诸如“我回答”或“我说”“他说”之类的说明语句。对话均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正好构建了他独特的经典文风。海明威一直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自己的作品趋于精练,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海明威在谈创作时说道:“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芜杂的文风,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海明威就是这样一位以简为美的人。极善于用纪实的手法来描述人物和环境,总是避免像有的传统小说那样去

阐述分析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而是注重描述人物的行为和对话,让读者看到的是人物和事件真实的画面,使事物的基本色彩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以对文字的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他总是选择那些尽可能不直接影响读者,却能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单句对话。这种文体风格为读者对作品的解读留下了空间,同时这也使读者从纪实的浓缩中品出余味,从字里行间看到其多层次的丰厚蕴意。

正如著名的翻译家林疑今在《永别了,武器》的引言中所说:海明威作品中的对话,排除传统作家拖泥带水的写法一传统作家喜欢在对话间勉强塞进一些副词或是状语短句,例如愤怒地、惊恐地、犹豫地,等等。这样写的客观效果是:作者夹在人物和读者之间,往往反而把人物和读者隔离开。海明威作品的对话,虽然是“电文式”,却更为正确客观、朴素自然而亲切感人。林疑今的这段述评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海明威小说会话的特点:洗练、紧凑,富有张力。海明威在语言运用方面确实是一位以简代繁,意在言外的代表作家。让读者能充分地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就是让读者透过话语表面去咀嚼、补足、延伸、阐发;就是让读者利用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的含意本论去挖掘一些潜存于词语之外的东西。

作者在文中的开始部分只用寥寥几句作简单的介绍:“父母还未起床,他就进去了,颤抖着,面色发白,关上窗子”,就把读者带进了他那独特的“电报式”对话之中。当叙述者“父亲”问他:“你怎么了?”他说:“头疼”,但又说:“不,我没病”。虽然只是个九岁的小孩,但他却没有哭,没有喊,也没有撒娇,海明威就通过这样简单的会话方式,为即将表现的“硬汉形象”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当小主人公误会了大人的102度(Fahrenheit)之后,更是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坚强。即便是大人也会有难以控制的情绪,但一个九岁的男孩却是异常地平静。他只是躺着、不说话,静静地等待,眼睛死死地盯着床角。进一步渲染了小主人公漠然地等待着死亡到来,表现了海明威笔下主人公通常具有的强烈的个性,即“硬汉性格”。在他的笔下,不论是恐惧,还是坚强都没有多余的笔墨。也没有掺杂叙述者的任何感情。特别是当父亲狩猎回来,到房间去看他时,他说“你们不能进来,你们千万不能染上我得的病”。这句话出自一个面对死亡的9岁孩子之口,更具有千钧的分量。但当误解消除后,小男孩只是简单地“噢”了一声。这时的作者摒弃了一般的传统思维,没有去着力渲染小主人公所洋溢的“硬汉形象”,而是以他独特的风格给这篇小说画了句号。但言尽而意未尽,读者已经能够依靠对常规关系的理解,感到了一些潜存于词语之外的隐形含义,进而体会到简约中所包含的复杂和丰富的思想内容。这样,语义空缺其实从含意上讲并不是一个空缺,而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储藏地。此时需要读者通过反复的咀嚼与思索,通过对常规关系的补足、延伸和阐发才能体会到隐藏在表层故事背后的思想内容一那就是海明威所推崇的“硬汉形象”。

四、结语

从以上对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的“电报式”会话含意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课文教学尤其小说的教学只关注词汇、句法的讲解,课文结构的分析是不够的。尤其需要教学工作者注意引导学习者如何利用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透过话语表面去咀嚼、补足、延伸、阐发潜存于词语之外的东西。因为一篇文章的深度是由作者的思想内涵决定的。学习和分析一篇文学作品必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脱离一定的背景知识去欣赏作品,好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及其所希望表达的内容。

猜你喜欢

硬汉会话电报
硬汉合体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硬汉2006
传“电报”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NBA10大硬汉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