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致辞
2009-09-30饶芃子
饶芃子
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顺利举办,首先,我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对徐州师范大学的精心安排、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欢迎。我因事不克前往,就“以书代口”,表达自己的一份念想和一点意见。
这样的“高峰论坛”举办已是第三次。与前两届不同的是,这次主要是以年轻学者、博士群体为主,一起探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话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奉行“五湖四海”、学术平等的原则,既注意对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又着眼这一新兴学科的学术建设,更努力把握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论坛”就是展示学界同行思考、对话、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我们高兴地看到,不仅年长的学者始终关注并参与“论坛”,更有许多富有学术生机和理论活力的青年学人加入到“学业会餐”中来。这是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希望所在。
这次“高峰论坛”,总主题为“跨文化、跨学科的华文文学研究”,下设四个分议题:1、跨地域书写中的诗学问题;2、跨文化对话中的话语形态;3、华文文学研究跨学科的可能性;4、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反思。
这些议题,表明了我们不能停留于就作品谈作品的层面,不能拘泥于就概念话概念的成说,也不能满足于就本专业论本专业的限域,而是面对当今全球化和多样性的世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多少有一些“跨越”,有一些诗学的提升。譬如,“跨”的定义、范围、功能、内涵、时空、方式、多向度与丰富性等等,都值得结合具体的创作实践加以探讨,进而从“跨文化、跨学科”中寻找再生的新质与新义。这将有助于整体学术质量的提高。
我们谈“跨文化、跨学科”,还有“比较”的意义。从背景和路径来看,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都属于改革开放后文学研究的新辟疆域,二者之间有一种不寻常的学术联系,彼此之间有若干交叉地带。华文文学提供了跨文化、跨国别的视野和探讨对象,而比较文学的学科精神与学科个性,正在于跨越,在于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对话;华文文学在不同地区的开花结果,本身有比较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比较文学正是提供了融合和超越的机缘,提供了解读和诠释的可行性;华文文学在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上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视点,而比较文学也正需要在纵横交错的“文化边界”上有新理论的生长点;华文文学至少可以引起世界华裔 / 亚裔英语文学的关注,而比较文学也正以世界汉语文学和中外汉语文学的关系为学术话题。况且,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许多互通和相互跨越的学术空间。这样,我们的华文文学研究,需要也应当取比较文学兄弟学科之长,从比较诗学研究范式中,充实对于海内外华文 / 华人文学的新的阐释,获得新的跨越与突破。
不论从何种意义上讲,世界华文文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是一种“活”的存在,一种从过去延续至当下、又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动”的过程。我们都在“路”上,都在用良知、智慧和勤勉,经历着不断反思、扬弃和丰富发展的心路历程。学科建设还刚刚起步,更大程度的发展,则有待于二级学科的体制确立,而以博士群体为主的科研队伍,无疑是我们这一新兴学科的生力军。
如果说当年李贺是“斫取春光写楚辞”,那么不妨说,我们这次是“借得夏风论华文”。赤日炎炎而澄辉蔼蔼,预祝“高峰论坛”圆满成功!愿大家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再次感谢徐州师范大学,谢谢各位!
2009年6月20日于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