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
2009-09-30邱兵
邱 兵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从而为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呢?
一、引导小学生在想象中拓展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把创造性想象渗入思维,与分析、推理相结合,才有完整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求教师用有效的途径去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用“想象”去填补,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我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小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新知,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操作验证,看结论是否正确。这样设疑并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结果,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在知识运用中引导小学生创新
知识运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知识运用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小学生实践引导创新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所以,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另外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12米长的绳子,在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然后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结果学生经过研究给出多种围法、算法。这样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五、通过数学课外活动引导小学生创新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数学老师应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小学生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益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