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2009-09-30季慧剑
季慧剑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向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杨学生人格力量。
三、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的确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和崇高情感。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调动更要注意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体味情趣、谐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1)情趣——源乎人的情感领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高尚志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叩响学生的心灵门扉并使之产生共鸣,激发起的兴趣将是持久的、强烈的。(2)理趣——可分为文理之趣、事理之趣、哲理之趣。这种趣味应蕴藉在诸理之中,不像情趣、谐趣那样显现;但一经点拨,赢得学生认同,便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有认同到赞赏。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同时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去做他们想做而应该做的事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