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复:元勋后代 青年英雄

2009-09-30陈泽泓

炎黄世界 2009年5期

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又是国民党元勋。他追随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出生入死,历任广东省代省长、国民政府秘书长等高层职务,却无心功名利禄,致力绘画,自谓“艺术为国魂,推陈出新,予将以此为终生责任”。

陈树人儿子陈复,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追求革命理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陈复又名陈志复,生于1907年。陈树人给儿子起名志复,希望他长大了“以复兴中华为己任”。陈复母亲居若文,是陈树人学画老师居廉的侄孙女,知书识字,思想开明,同宋庆龄、何香凝等时有来往。家庭的熏陶,使陈复从小就立志于救国救民。他5岁入南武小学读书,8岁随父母东渡日本,就读华侨小学,开始受到独立生活锻炼。11岁时,陈树人夫妇奉派去加拿大从事革命活动,陈复即回国就读广州南武中学。少年陈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内心燃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炽爱之火,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圣人儿”。

1922年,陈树人回上海工作,陈复被接到上海复旦中学读书。他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脱下学生装,换上黄包车工人的衣服,以拉黄包车为掩护,在群众中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他经常写信给陈树人,一信往往数千字,对时局评析十分精辟。陈树人把儿子的信拿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同事传阅,大家都很佩服。后来陈树人的《哭子复》诗有“至理名言惊老辈,一时传诵到中枢”句,说的就是这回事。

1925年,陈复受广东革命政府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29年毕业回国,年仅22岁的陈复被分配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香港《工人日报》社任副社长。环境恶劣,经费困难,他鼓励报社人员站稳立场,又动员家庭秘密接济报社,使报纸得以办下去。

1930年,陈复化名陈志文到天津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长。居若文劝说他不要干冒险的工作,陈复表示:“为了工农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即使丢了脑袋也心甘情愿。”陈复在天津被捕入狱,多次被施以“插指甲”的酷刑,始终不吐露党的半点机密。后来,陈树人托故交设法营救,陈复才被保释。

陈复出狱后,南返广州出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长。他隐居在陈树人私宅樗园(位于今东山口陈树人纪念馆一带),表面上闭门读书,莳花艺果,暗地里仍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国民党当局不放过他,由于他住在樗园,一时下不了手。1932年8 月10日下午,陈复离家外出,下了公共汽车,被尾随的侦缉绑架上小汽车,驶到维新路(今起义路)市警察局。陈复拒绝透露任何党的机密,当晚11时,被秘密押送到河南南石头“惩戒场”枪杀。临就义前,陈复一再厉声抗议:“我无罪,你们不得无礼!”然后英勇地倒在血泊之中,牺牲时年仅25岁。在“惩戒场”打杂的一位工人为之感动,冒着生命危险把烈士遗物送到樗园,这才使当局捏造的“陈复遭土匪绑架失踪”的谣言不攻自破。

陈树人接到陈复噩耗,悲愤至极,作《哭子复》诗8首,诗中有“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之句。从这些诗可见陈树人父子情深,哀思入骨,对于儿子献身革命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之思慕。

陈树人将陈复生前住处起名“思复楼”,将陈复遗骸葬于隔山乡刘王殿岗“息园”(位于今江南大道中东街),墓园中修筑了“思复亭”。新中国成立后,烈士遗骸曾迁葬银河公墓。1986年10月迁回原处,重修思复亭,加建门楼,陈复当年战友聂荣臻元帅题写了“陈复烈士之墓”石额。《哭子复》诗中的4首及原刻《为陈复惨被掳杀报告书》,再度泐石于亭后壁。园中碧树黄花,亭前分立着一对小石狮,鬃发蓬松,仰天长啸,为墓园增添了几分生气。

陈泽泓:历史学研究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纵横》主编、岭南文库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出版个人专著《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概说》、《岭南建筑志》等共16部400余万字;主编《广州近现代大事典》、《广州话旧》等多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