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不完 学不尽

2009-09-30

炎黄世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尊师季老孝亲

李 翰

任继愈与季羡林两位先生是中国学界的泰山梁木。由于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两老同日驾鹤西游。哲人其萎,致上下同悲,白云愁色,哀叹斯人难再。

出乎人们意外,在季先生的追悼会上,竟然有“乌龟”闹场。我想,作为晚辈,如果真是爱护和尊敬季先生的话,为什么不让老人安宁地走好呢?

人生在世,异于其它动物,主要是两件事、四个字。哪两件事、四个字?

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在这两件事上,季老留给我们的学问与经验是不朽的榜样,是读不完、学不尽的丰富宝藏。

两件事、四个字,有“最重要”和次重要之分。季老的经验是先要学会做人。他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八个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八个字都做到了,才是一个比较完满的人。”我体会季老之意,这八个字也有先后主次之别,是不容移位颠倒的。

首先是爱国。季老说:“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也还是爱国的。”(1)正是由于爱国,季先生才谢绝了德国名校的高薪聘请,想尽办法回国服务。他有诗表达自己的心声:“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其次是孝亲。季先生虽然在六岁时因家贫离开了生母,到济南过继给叔父,但他对母亲爱得很深沉。看见花,看见茶杯,甚至在夜梦醒来的泪光中都会幻化出母亲的面影,引起绵绵的思念。他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先生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思念母亲的。清华大学是季先生成才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他把清华园看作母亲。他说:“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我内心深处油然产生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一个人能够知恩、感恩,他才会自觉报恩,将爱国与孝亲连结在一起。季老是榜样。他在德国求学时,连论文加口试,一共得了四个“优”,他自己感到,这样就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自己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再次是尊师。对老师教育之恩,他永生难忘。季老尊师,自有高见:“我们之所以要尊师,就是因为老师在一定意义上是跑前一棒的人。一方面我们要从他手里接棒,另一方面,我们一定会比他跑得远,这就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超前浪,这样接棒下去,持之以恒,中国学人不想在世界上获大奖也难。

最后是重友。季老有“铁皮暖壶”之称,他说自己是一个“拙于表达但在内心深处极重感情的人”。他交友首先是选择。对那些卑劣的纨绔子弟,他不屑与之为伍。他结交的都是益友。谈笑有鸿儒,在学问和思想交流中,相互促进。他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主张“贵相知心”。对年长于己者,敬重;对年轻于己者,爱护。对大红大紫的清华老同学胡乔木,季老绝不拜访,反而是胡乔木登门求教。达到“哲人重道义,朝贵不足縻”(2)的境界。

季先生以做人奉行“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最重要”。我认为,这是他几十年来人生历练的体会,宣扬而光大之,可以匡时、济世、救人。试看今天有些高学历的高官,你不能说他没有学识,没有工作能力,但因为没有爱国之心,终于成了贪官、内奸,损害人民与国家的利益,身败名裂,愧对父母、妻儿、师长、亲友。看那些毁掉了自己的案例,更悟到季老提出做人要奉行“八字珍言”之重要,之可贵。

以上简要讲了我对季老如何做人的体会,现在转要说一说做事了。

因为有各种机缘的凑合,季老得以赴德留学,并选择了梵文、巴利文和印度学为主攻方向。他一生做事就是治学、教书育人。我概括他治学的经验,有四条。

一是勤奋。《古文观止》的名篇他可以背诵,鲁迅的名篇他也可以背诵。他广泛涉猎中外名著。由于学养深厚,季老的散文别具一格,如行云流水,如幽谷鸣琴。“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3),季老的散文深得其妙。

二是以世界眼光治学。他说:“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怎样改进呢?他提出“普遍联系与整体观念”:“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东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须了解中国文化”,两者“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才会“终至豁然”。(4)

三是“竭泽而渔”。这是饶宗颐先生总结的季老治学经验。饶老说:“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5)季老自己也说过:“我半生搜集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资料,至今我写的笔记和纸片,说是积稿盈尺,那还是不够的,比盈尺还要多。”(6)

因此,四是季老被学界称作是一个大杂家。他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多,培育英才之众,当世罕见。

这就是我说——季老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晚辈读不完、学不尽的原因。

(1)自此以下,凡未另注出处的季先生的话,均转引自蔡德贵先生著的《季羡林传》。蔡先生写《季》传,是“用(季)先生的引文构成这部传记,不能直接引用的,则化而用之”。是一本比较准确地反映季先生原貌的好传记。蔡先生的文笔,受到季老赞赏“流利生动,有很高的水平”。我不敢掠美,说明如上。

(2)明·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诗

(3)宋·戴复古《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4)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序言》

(5)饶宗颐《季羡林传·序》

(6)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导言》

作者简介:李翰,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杂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在《同舟共进》杂志编辑部任特约编审17年。

猜你喜欢

尊师季老孝亲
争做少年好榜样
办好教育从尊重教师开始
又见季老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