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印象派的视觉

2009-09-30陈宇晖

钢琴艺术 2009年8期
关键词:触键德彪西印象派

陈宇晖

德彪西的钢琴独奏曲《月光》(又名《明月之光》)是德彪西早期作品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 作于1890年。乐曲描写了作者在意大利留学期间, 对北部的贝加摩地区优美景象留下的深刻印象。德彪西这部作品的取材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描绘在意大利贝加摩地区有一位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而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了人间。德彪西这部作品对技术上的要求不太高,但飘逸、朦胧、富有变幻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不是仅靠灵巧手指功夫就能做到的,要求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演奏中对键盘和踏板进行小心控制、细微的调节。

一、触键方法

“月光”这首作品的触键要注意从手指到肩膀以及全身的柔和、放松,从而在手指第一关节有一定紧张度的状态下“抚摸键盘”,进行柔和而有控制的慢触键来弹奏,指尖用力的部位根据所需的音色调整。富有朦胧感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不可能用任何敲击性的触键来演奏,只要某个部位有一点点的僵硬都会对乐曲的表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1至9小节,乐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到似有树林、大海的黄昏——月亮从远处慢慢升起,手指触键的部位可以稍稍向前一点,声音立起来的同时又要避免敲击所带来的生硬。仔细听着长音渐弱下去直至消失的过程,并根据它们来弹好伴奏声部。为了让主题线条流畅,紧随其后的长音演奏要更轻,随着长音消失的音量酌情而行。

从第15小节开始的触键,音与音之间连接要有粘连性,手掌拉开的同时掌关节仍然很牢固,手腕放低,紧贴键面指尖扒住琴键横向转移。从渐强到渐弱的过程,必需调整指力的控制,要用温和的内力。

第25小节像是月亮投影在波光荡漾的水里一片片弥漫开来的景色,第一个高音非常关键,触键要用指尖勾住琴键,使声音扬起来传出去,然后再控制着慢慢降下来。

从第27小节开始,情绪逐渐活跃起来,似一阵风吹过的林间,树叶在一阵阵地起伏,也像是月光下的大海开始涨潮,涌起一阵阵的波涛。这一段的触键要手指非常均匀,脑子要明确地控制手指两个声部的进行。旋律声部高高扬起,声音明亮而柔和,触键速度稍慢,但要有音点。右手一个手弹两个声部,并且主次关系要分清楚。

从第37小节到第40小节是全曲的最高点,出现了短暂的力度为f的高潮部,调性由降D大调转到E大调。第41小节声音要明朗些,因此,这里的触键要求弹出柔和的强奏。整个B段的左手琶音要弹奏得很均匀,双手完全放松,很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像刹那间突然喷出的喷泉散泼出来,然后立即又轻手臂渐弱下来。

从第51至65小节再现第一段,一切又复归平静,速度要比A段稍慢,音色要更柔和、清淡,触键非常困难,一开始出现ppp,左手就应该是pppp,还要顾及到左手低音与右手旋律声部的对话。柔和的突出旋律声部,让指尖尽可能地使音线延长。

最后的尾声仍然以均匀的琶音为主。旋律声部亮一些,声音立起来一些,最后三度音从明亮悠长逐渐减弱到渐慢直到曲终。此时,仿佛夜色已深,轻风渐止,一切大自然的声响逐渐在朦胧的月色中逝去……

二、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运用,对于印象主义作品非常重要,正如作曲家所说的:“钢琴的声韵必须发自没有琴槌的乐器,轻柔的指触要注入每个音符中,所有效果的营造都经由细致的踏板运用而获得。” ①两手是用来控制接触键盘的灵敏程度的,两脚却被用来控制三个不同的踏板。第1至9小节用一个踏板是为了连接或为了对个别音增加颤动。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低音的和声使用踏板。第12小节到25小节这部分的踏板基本上可以以小节为单位,以营造一种似乎是眼前呈现出的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月下意境。第27至50小节的段落里,踏板除了使音乐更具有歌唱性的作用外,不可忽视在追求千变万化的色彩中的重要性。为得到朦胧、模糊的和声效果,在抬脚换踏板时,动作不要太快, 第33小节及第43至46小节不要完全放完,以保留一些必要的音响,帮助手的控制形成均匀的效果。德彪西作品的权威诠释者——钢琴家瓦尔特•吉塞金在处理这一乐段时有独到的诠释,他认为从第51小节起,用右手弹十六分音符琶音的最上面几个音,并且尽可能地少用踏板以渲染气氛。不用踏板而用手指连接十六分音符使音乐清晰而优美地唱出来更能体现出意境。在这里不仅仅是踏板,手指也起到了“调色板”的作用。

三、光与影的色彩

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印象派作品的色彩感需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达到。不论音响力度的差距有多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敲打性的音响。纯净、透明、柔和、朦胧尽可能把声音延长而造成更丰富的共鸣,瓦尔特•吉塞金认为:“一个钢琴家,尤其在演奏德彪西时,决不能首先考虑手指运动、和声、曲式等等。相反,你必须本能地把美妙的声音放在首位。”

这首作品一开始的大三和弦宁静、饱满,高低声部为两组同样的三度音程旋律展现一幅宁静幽暗的景致,仰头望着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缓慢地走动。所呈现的乐思寂静而又优美,仿佛月光的银辉轻烟梦幻般地倾泻到灰蓝色的水面。紧接着第2小节的减七和弦中半音下行进行,使调性色彩变异,使气氛扑朔迷离。第9至14小节是第一句的平行乐句,但和声加浓。高音区的三度双音扩展为八度音程,中音区使用不太谐和的音使音响更为充实,旋律色彩更加丰富。捕捉住这一点点的片断,需要仔细倾听,富于幻想。作品中声音力度主要层次在弱的范围内变化,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甚至带点伤感的情调,宜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

乐曲中所有“p”或“pp”等等都不意味着弹成一个样子,相反,在“pp”的范围内,都要根据音乐的需要,做出尽可能丰富的层次与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要把弱范围内的对比演奏出来,耳朵与指尖感觉是鉴定确实所需的色彩效果最可靠的老师。德彪西的音乐中往往没有这种形成高潮的发展过程,即使在高潮出现处,也总是一闪而过,因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造成音乐情绪的紧张感,而只是一种加浓音乐色彩的手法,第41小节出现的就是这类“高潮点”。②

德彪西的声音色彩是光和色混在一起的。它是变化又是一瞬间上下交替的一种综合色调,光亮和阴暗中间的对比,模糊地表现印象以及色彩的相互作用。演奏者的心灵要有很敏感的体验,手指、手臂、左右踏板都要起到一个色彩的调色板作用。有了这个调色板以后,就能在画布上画出你所需要的画,然后用你的心灵、你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音乐。

四、变幻朦胧的视觉

音乐上的印象派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引用英国音乐家、作曲家爱德华•洛克斯皮塞尔的话:“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特点,是不以传统逻辑及方式进行的。他较多的是依靠听众的感官去‘观看那种整体朦胧、模糊但局部清晰明确的音乐效果。”他始终抓住光线与色彩的瞬间感觉,在这个瞬间,你能感觉到的光和色,马上能变化成为另一个感觉。正如“月光”这首作品的意境一样,透过树林的月光,有时被树遮住了,看见折射过来的月光;有时看见是一轮高高挂在夜空时的弯月;有时看到月亮倒影在荡漾的水波中,闪烁不定、扑朔迷离、忽暗忽明。整个乐曲的色彩和光线不断地变化着,给一种光和色的瞬间印象。③ 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德彪西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也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总而言之,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的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微观世界。演奏这首作品,要有坦诚和安静的心态,用细腻的触键、特殊的连奏技术和非常讲究的踏板,仔细倾听,寻找正确的声音色彩,把握住印象派作品的声音特点;最后,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把耳朵变成眼睛,展开心中最美的“月光”画卷。

参考文献:

①向乾坤文《德彪西钢琴音乐及前奏曲的演奏》,《钢琴艺术》2005年第5期。

②吴涵文《如何演奏德彪西的“月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

③田园文《德彪西的音乐与中国绘画》,《黄钟》1997年第二期。

猜你喜欢

触键德彪西印象派
名家/[法国]毕沙罗
美丽的邂逅
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拍卖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