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说·想说·善说
2009-09-29陈世金
陈世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一套适应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际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活跃氛围、活用教材、活用方法,激活口语交际课,使学生实现了从“乐说”“想说”到“善说”的飞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活跃氛围,让学生“乐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和乐趣是成功的第一位导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打电话》一课时,拿出两部真的电话机,先由教师扮演“妈妈”,学生扮演“女儿方方”,进行打电话练习。示范后,学生自行找合作伙伴,用书本卷起来当电话筒相互打电话,角色自选并互换,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内容情境丰富多彩。有的约对方一起去新华书店,有的约同学一起上学,有的共同讨论作业……最后让几对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表演,再由教师引导同学围绕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是否说规范的普通话、是否用有礼貌的语言、是否说完整的话等进行评议。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于表达交流,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活用教材,让学生“想说”
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同时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紧扣教材内容,而且要重视捕捉听说契机,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在“双向互动”中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
1.对文本进行填补扩充。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于无字处读出字来”。文本中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许多充满想象和诗意的空白,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填补扩充,这正是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想象以及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绝好契机。
例如《乌鸦与狐狸》这首儿歌中,生动有趣地把乌鸦与狐狸的形象描绘出来,特别是儿歌的最后一句:“猜猜后来怎么啦?”教师可顺势引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说小故事比赛,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即使表达比较困难的同学,以前面同学的故事为依据,也会有话可说。这样,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实现对文本价值的二度开发,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桥梁。
例如学了《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写景的文章,可模拟创设“导游”和“游客”的对话交流形式,让学生介绍黄山、小兴安岭等美丽的景色;学了《新型玻璃》,可让学生当各种玻璃的推销员,当众推销自己的新产品;学了《草船借箭》,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这样的二度开发,既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资源有选择地扬弃、重组和提升,教师又可适时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加入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三、活用方法,让学生“善说”
“乐说”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想说”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而“善说”,才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目的。所以在使学生“乐说”“想说”的基础上,老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定的表达方法,培养交际的能力。
1.在“听”中说。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是边听边思辨边评判,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例如教学《熊猫妈妈听电话》一课时,在揭示课题之后,让学生不看书听教师范读全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什么?听完后,组织学生交流:你听懂了什么?这既是训练听说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为日常良性的表达交流奠定谦虚谨慎、敏锐准确的重要前提,以至终生受益。
2.在“看”中说。低年级儿童很难集中注意力,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边看边说。
例如教《小鸭子得救了》一课,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画面上的内容,再提问: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它们能把小鸭子救上来吗?以此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上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同桌互说,或在班上说给大家听,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小鸭子,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并把办法说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在说话时就不会有负担,他们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长此以往,自然不难达到“善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