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监管带来的启示

2009-09-29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次贷金融监管美国

宁 静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华尔街自上而下对利润追逐的贪婪以及对风险控制的漠视,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此次危机中扮演着不甚光彩的角色,其监管缺失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网络化的时代,现代银行业发展变化给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金融监管是构建金融安全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以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前车之鉴,警钟长鸣,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关键词:金融监管;美国;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63-02

一、美国次贷危机呈现的特点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从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危机是由于杠杆率无限扩大所导致。无节制的资产证券化以及新兴的金融杠杆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使这场金融灾难的破坏力被成倍地放大了,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二是危机爆发带有突然性。危机发生前没有足够的征兆,金融市场和监管当局未能及早地发出预警,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信用度在瞬间发生逆转。三是危机的规模、深度和破坏力前所未有。危机不仅波及到了全球金融业,也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的实体经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多次联手干预未能奏效,危机由开始的债券危机急速演变为信用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并形成了资产价格下跌一信贷萎缩—金融机构亏损或银行倒闭不断往复的恶性循环,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迅速下滑,甚至陷入衰退。四是政府在危机中扮演最后救市者。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救助方式上,西方国家普遍放弃了其一贯主张的市场自由论,而主张依靠政府干预和资金救助来挽救金融体制,甚至不惜以引发巨大的道德风险为代价。

二、美国金融监管机制与中国金融监管机制分析比较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均属于分工监管体制,选择这种监管体制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机构监管”的效率,但也增加了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和监管政策传导的难度。

就美国来说,在银行监管方面,注册地成为界定银行监管部门的主要依据。对于在联邦注册的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对其会员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而财政部下属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0CC)则对非联邦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进行监管。对于在各州注册的银行,主要是一些中小银行,则由各州的银行厅监管。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在各州注册的非联邦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提供存款保险,储蓄机构监管署则负责监管在联邦注册的储蓄机构和储蓄机构控股公司,国家信用合作社办公室(OTS)负责监管联邦注册和州注册且加入其保险系统的信用社。至于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及期货业的监管,则分别由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美国联邦保险署(SIC)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负责。

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是“一行三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及保证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银监会主要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而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负责证券、期货、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其弊端: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中国从2003年开始建立三会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这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缺乏一个完整的制度框架,如明确的职能定位,信息收集、交流和共享等的安排,无法实现高效率的运转。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业务交叉不断增多,无可避免地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并存的局面,即在涉及审批权力的地带呈现权力设置的重复和资源控制的重复。在涉及责任追究的地带呈现监控真空和问题处置的真空,造成监管成本的提高和监管效率的降低。二是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及效果检验存在脱节。银监会成立后,中央银行虽然享有充分的货币政策信息,但不再享有完备的银行监管信息,而这些微观的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是有助于中央银行深入地了解金融机构的情况,并凭此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分离后,部分有用的微观银行监管信息将无可避免的流失,势必影响货币政策宏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另外,分立后的银监会将享有充分的银行监管信息和不完备的货币政策信息,这也使得银行监管缺乏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和支付系统方面的信息和经验等作为监管决策参考。两者的利益冲突必然会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银行业发展变化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与启示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模式的变化给金融监管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是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使风险管理和监管协调的难度加大。二是监管资源和监管手段不足成为监管有效性的瓶颈。三是现行的金融安全网的制度设计和危机救助机制严重滞后。四是金融衍生业务的复杂性给监管带来挑战。

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监管者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监管的视野必须拓宽。随着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的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加入进来,对冲基金、贷款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内部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群体迅速壮大,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监管的视野必须拓宽。

2监管者应更加关注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由于金融的自由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趋势明显,竞争日益加剧,现代银行发展和盈利越来越依靠非传统业务,利用银行的网络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利用人才、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发展金融创新业务,非传统业务的盈利贡献占据越来越重大的比重。比如,同样的资产规模,一家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的盈利可以是中国这样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盈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金融创新使银行的盈利和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金融的创新是风险的分散、转移、重新组合和叠加。这种资产、信用、风险的重新组合导致了信息更加不对称和风险度量和控制的难度加大,一旦银行管理和决策失误,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即使是世界级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可能在瞬间倒下。

3监管者应关注银行的经营模式及策略风险。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从“买进—持有”战略变为了“发起—分散”模式。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和迅速发展的证券化技术的互动有力地推动了这种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这种变化给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和监管者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分析、识别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风险状况。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和市场融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需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及救助手段。在金融系统丧失功能和存在信心危机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约束以及传统的金融救助和纠正机制也失去效力。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以市场公允价值和逐日盯市的会计原则更加凸现了在金融危机期间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资本充足率审慎监管机制失效,财务数据的可信性度下降加剧了市场和投资者的恐慌,也提高了对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难度。

5政府需要在减低宏观经济亲周期性危害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经济亲周期性扩大了经济的波动性,一方面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的泡沫,使金融风险容易被低估、隐藏和积聚,使我们丧失了对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另一方面也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发生错位,使得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导致经济发展失衡,最终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上说,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进行必要和恰当的干预,以减低宏观经济亲周期性方面的危害。

责任编辑吴迪

猜你喜欢

次贷金融监管美国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
次贷骨牌祸及全球 中国如何再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