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2009-09-29王建平
摘要:学报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编辑主体意识的形成与提高主要取决于编辑自身的知识积累,取决于编辑团队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学报 编辑主体意识 团队精神 期刊质量
在文化产品的建构中,作者侧重具体产品的创造,编辑侧重组装,构成媒体创造[1]。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精神产品的传递者和创造者。“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作,编辑作为主体从事的是一种再创作的劳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刊物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2]随着高校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学报编辑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是竞争激烈,稿源流失;二是稿件选择、甄别难度加大;三是作者可选择面扩大,稳定作者队伍难度加大[3]。
一、编辑主体意识的内涵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报编辑面对的是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精神产品。编辑对文稿的处理,实际上是對作者科研成果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编辑作为主体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就是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对作者的科研成果的能动反映[4]。笔者认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策划意识、学术意识和读者意识等。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灵魂。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学报正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和窗口,这就需要学报不断创新,需要学报编辑具备创新意识。
编辑的创新意识是学报办出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也是编辑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学报编辑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必然会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学报编辑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投入到工作中,使刊物从栏目设置、科学选题、编辑出刊等方面,都能立足于不断创新,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办刊物目标,体现办刊特色。
(二)策划意识
策划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关键。“学报编辑的策划主要是指编辑对学报进行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深度开发和总体布局,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办刊目标,而制定有关策略、详细的运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5]策划意识是编辑主体的一种能动意识,它是编辑部对学报发展的未来进行整体性思考、创造性设计的一种意识。
学报编辑要做好策划工作,首先要有良好的策划意识。编辑策划是编辑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得益于编辑的系统学习和经验积累。为此,编辑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出版传播策划学的相关知识,系统学习掌握策划理论和策划技巧,并付诸实施进而转化形成良好的策划能力。因此,策划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关键,是期刊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三)学术意识
学术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核心。“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是一种知识层次较高的理论刊物,以学术性为主要特色。学报的主要作用是研究学术、传播学术、促进学术交流并推动学术发展。”【5】因此,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意识,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
编辑主体的学术意识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取决于知识涵养和学术修养。编辑主体的知识涵养丰富、学术修养高,自然会以创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考虑每一个问题,鉴别每一篇文稿。编辑在大量来稿中,要选择出学术水平高的稿件,除具备学术意识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某一学科的专业功底,这就是业界普遍要求的“编辑学者化”,要求编辑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同时还需掌握所编辑学科的一般理论及其相关知识,要求编辑成为“杂家”。
(四)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根本。“读者意识是指编辑在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全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将自己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行为全部集中在如何服务读者上。”【2】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读者。编辑的一切具体工作及其出发点都必须最终服务于读者。学报质量如何,读者说了算;学报社会反响如何,读者说了算。因此,学报编辑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读者来开展;必须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办刊理念。
树立读者意识,首先必须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编辑缺乏读者意识的具体表现是:坐等来稿、“等米下锅”,来什么稿,就发什么文章,这是以作者为“中心”,全面服务作者的工作模式。这是目前许多期刊社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片面服务作者的局面,形成既为作者服务又注重读者需求的服务模式。在科学选题、栏目设置等方面必须倾听读者的声音、兼顾读者的需要,从而要求编辑根据读者的需求组稿、审稿、编稿。其次,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许多名牌刊物之所以拥有众多读者,其主要原因就是读者意识强,能够及时了解读者。
二、提高编辑主体意识的途径
编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编辑的不断学习和长期积累。笔者认为,编辑主体意识的提高和强化主要取决于编辑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团队精神的培育。学报编辑在某一学科方面应有所研究,还应系统学习编辑学知识。
(一)知识积累
因工作性质决定,学报编辑应该具有学者意识和学术意识,应该具有一种学者化的敬业精神和一种面对日常工作的心境。因此,编辑应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应有宽广的知识,同时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见,知识积累是编辑胜任本职工作的根本要求,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证。现代学报编辑必须在某一学科专业有一定研究外,还应系统学习编辑学知识。
1.学科专业知识
“编辑学者化”就是要求编辑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报质量主要体现在稿件的学术水平上。学报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才能了解所编辑学科的研究现状,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塑造良好的学报形象,才能对作者、读者产生较强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吸引效应;才能团结一批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报的质量[6]。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都围绕一个学科进行研究。而学报面向的读者群知识层次较高,要求栏目刊发的文章学术性、理论性强,但任何一个编辑都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要求学报编辑要处理好“精”与“杂”的关系。专精的研究是学报编辑思想体系形成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条件,其对学报的思维深度、思维活跃程度、文字能力、高尚情趣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它能使学报的水平与眼光高人一筹,使其对文稿价值的认识也更到位。但作为高校的编辑,应在某一学科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是一个称职编辑开展工作的基础。
2.编辑业务知识
业务素质是编辑应有的基本素质。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而编辑学除具有一般学科的理论性外,还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训练和实践完全有可能较好地掌握编辑学原理和编辑技巧。为了胜任学报编辑工作,编辑应该系统学习编辑史、编辑美学、编辑文学、编辑伦理学和社会学、辞书文献等相关的编辑学知识。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必须运用到具体的编辑活动中,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学报的编辑质量。
(二)团队精神培育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1.编辑部同事之间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因此,学报编辑部的队伍建设,除应努力提高编辑的业务素质外,还应着力团队精神的培育。一个和谐的、具有凝聚力的编辑团队,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位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2.编辑与作者之間的团队精神
学报要生存和发展,作者和编辑两者缺一不可。在办刊过程中,正是有一批忠实的作者不断投稿,又不断有新作者加盟其中,才使学报始终有不断的稿件来源。在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又可吸引更多作者为本刊投稿[3]。在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良好团队关系。学报编辑一是要尊重作者、依靠作者;二是要了解作者、当好参谋;三是要虚心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
高校学报要想出精品、创特色,必须充分认识编辑与作者之间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因共同的工作目标而相互合作的关系,因不同的出发点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促进提高的关系,注重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编辑要有意识地主动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向和该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编辑向专家了解咨询、学习请教的过程,也是受专家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熏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使编辑的学术素养、学术意识随之提高。编辑与作者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取得了作者对编辑的信任,对本刊质量的认可,作者就愿意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优先投到本刊。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刊物的稿件质量,从而提高办刊水平。
3.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团队精神
学报质量的高低最终由读者评说。期刊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期刊质量就越高。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由此可见,读者对文献的引用频次是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报编辑一定要树立读者意识,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编辑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读者的精神需求、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接受方式、欣赏水品、阅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刊特点,制定选题计划、设置特色栏目、形成独特风格,从思想情感、精神需求上与读者形成心灵上的沟通和认同。同时还要广泛与读者联系,并形成制度,在每期定稿前要分析读者需求,在学报发行后要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报的综合质量得到不断提高[2]。
三、结语
高校的学报编辑工作是一项既有学术性,又有技术性的工作。编辑主体除具有一定学术基础外,还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去的事业心投入本职工作,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编辑水平。编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取决于编辑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团队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振铎.编辑学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 任海生.论高校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0(4):88-89.
[3] 沈芸.构建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5-98.
[4] 辛俊武.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4-56.
[5] 吴志慧.学报编辑主体意识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2-124.
[6] 刘志炜,魏晋.论学报质量与编辑素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0-121.
作者:
王建平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