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异曲同工

2009-09-29邱世凤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简爱独立自主

摘要:《我的光辉生涯》和《简爱》被评论家认为是女权文学的代表作,其作者迈尔斯·弗兰克林和夏洛蒂·勃朗特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作者生平、作品及其主要人物,阐明两部作品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描写了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关键词:《我的光辉生涯》 《简爱》 女权运动 独立自主

迈尔.斯·弗兰克林(1879-1954),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牧场主家庭,在群山环抱、几乎与世隔绝的丛林地区度过了童年时代。她十六岁开始创作,于1901年发表了著名小说《我的光辉生涯》,却因亲友把书中人物对号入座,招来诸多指责。她愤然从书店取回小说,于1904年离家去悉尼定居。1905年移居美国芝加哥,先后任妇女工会团的财务秘书和《生活与劳动》杂志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离开芝加哥奔赴英国,在苏格兰妇女医院和军队服务。战后继续留在英国工作,1932年底返回澳大利亚定居,从事专业写作,直至1954年故世。1979年《我的光辉生涯》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了高度的成功,人们对她的熟知由此开始。

迈尔斯·弗兰克林一生共写过十七部著作,其中十二部为小说。她是坚决主张表现澳大利亚地方色彩、发展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的作家之一。她以撰写牧场家世小说来体现自己的主张,主要描绘首批土地占有者和牧场主,客观忠实地记录了开拓者奋斗和发家的艰苦历程。作者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明显的女权主义倾向。《我的光辉生涯》出版于1901年,该书虽是迈尔斯·弗兰克林的处女作,却是她影响最大、文学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的著作。该小说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澳洲文坛,被誉为“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独立自主,富有反抗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年轻姑娘西比拉。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5岁时母亲去世后,由姨妈帮助其父抚养孩子。1824年,夏洛蒂和她的三个姐妹被送到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考恩桥寄宿学校读书,期间她的两个姐姐先后被突发的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夏洛蒂15岁时去了英格兰的罗黑德学校,并于1835年成为该校教师。几年后,她改做私人家庭教师,于1839年受雇于一个有钱人家教这家人的孩子。这份工作使夏洛蒂她苦不堪言,她只干了很短时间就放弃了。夏洛蒂决定和妹妹一起开办一所自己的学校。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夏洛蒂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发现短期内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她又重操旧业当家庭教师。这次虽然换了一家,但同样让她伤心失望,不过她的写作天分渐渐展露出来。

夏洛蒂·勃朗特曾用男性化的笔名居里·贝尔和她的两个妹妹合出了一本诗集,但未引人注意,只卖出了两本;她的第一部小说《教授》也屡被退回,在她有生之年一直未能出版。她并不气馁,继续沿用同样的笔名写小说,终于在1847年出版了《简爱》,并一举成名。后来,她又出版了《雪莉》等好几本小说,直到1855年去世。她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夏洛蒂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该书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对性别和社会等级的偏见,成为该时期文学批评和商业运作上都获得巨大成功的小说之一。[6](P5)书中主要人物简是个心地善良,意志坚强,为人正直的女孩。为了追求自由,保持女性的独立与自主,她不得不与压迫、不平等和磨难进行抗争。

夏洛蒂和迈尔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她们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两人的身世一样:出生贫寒,从小生活在缺乏与外界沟通的闭塞之地。第二,爱好一样:两人都十分喜爱文学。夏洛蒂天资聪颖,无师自通。黑格先生的热情帮助更使她锦上添花。这位布鲁塞尔教授不仅教她写作技巧,还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夏洛蒂从中受益匪浅。迈尔斯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师——一位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是她培养了迈尔斯对文学的兴趣,并为她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两人都以男性化的笔名出版作品。夏洛蒂用居里·贝尔这个笔名出版诗集和小说,因为“人们愚蠢,谁也不相信女人能写出好书,所以就用男人的名字代替” [7](P69);迈尔斯原来的名字是斯特拉·迈尔斯·弗兰克林,她用迈尔斯·弗兰克林这个名字出版自己的作品,就是希望别人把她当作男性。迈尔斯还用布伦特彬彬这个男性笔名出版了多部作品。两位女性之所以这样做,是迫于当时文学批评界的双重标准:男性被看作是天才作家,而同样出色的女性则会遭到蔑视。[3](P149)夏洛蒂和迈尔斯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他们被当作是男作家的话,他们的作品更容易得到公认。正如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朋友——作家兼评论家马乔里·巴纳德所说:“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如果一本书是男人写的,或是以男人的名义出版,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大些。” [2](P30)两位女作者的苦衷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文坛中受到歧视的现象,反映了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四,她们都是女权主义者。夏洛蒂在《简爱》中借简的语言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虚伪的宗教、严格的社会等级和严重的性别歧视,被有些评论家称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迈尔斯的女权主义色彩在西比拉身上得到更加明顯的体现。她的传记作家吉尔·罗伊评论她是“一个集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于一身的澳大利亚女作家。” [2](P47)

除了作者,小说本身也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小说都被评论家认为是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人公西比拉和迈尔斯有着同样的身世:出生在终日艰辛劳作,忙于养家活口的牧场主家庭,没有受到过强烈的文学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她们的童年时代都是在单调乏味的丛林环境中度过。迈尔斯·弗兰克林在《我的光辉生涯》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要写上几笔,告诉你们这故事全是关于我自己的事——因为我写本书没有其他目的。我并不因为书中表现了自我而感到歉意。” [5](P1) 《简爱》中的自传成分更是随处可见。女主角简的遭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夏洛蒂本人的经历。简在罗伍德学校的朋友海伦·彭斯死于肺结核的情节取材于她的两个姐姐在考恩桥上学期间死于同一种疾病的悲剧;伪善的罗伍德学校的校长脖洛克黑斯特先生的伪善丝毫不亚于考恩桥学校的牧师卡鲁斯;而陷入酗酒和赌博不能自拔而最终自杀身亡的约翰·里德的原型很可能是临终前几年沉溺于鸦片和酒精的夏洛蒂的弟弟布兰威尔。像夏洛蒂一样,简也在罗伍德学校教过两年书并最终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家庭女教师的工作。简与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的情感故事部分取材于夏洛蒂在布鲁塞尔当家庭教师时与主人黑格教授的感情纠葛。

其次,两部小说的情节构思都属教育小说体裁。教育小说源于17世纪德国的一个小说流派,到18世纪中期,该写作风格已在英国确立了地位。典型的教育小说通过详细记述主人公生活的几个阶段来描述他(她)的成长和发展,着眼点放在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怎样影响他(她)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6](P113)两部小说都可分为五个清晰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都同一个特定的地方有关。《我的光辉生涯》分为西比拉童年时代的勃拉格勃朗和宾宾,就学时期的波索姆谷,青年时期的卡特加,做家庭女教师时期的巴尼山隘,以及最后的归宿波索姆谷。《简爱》的五个发展阶段为:简少儿时期的盖茨黑德,读书时期的罗伍德学校,当家庭教师时期的桑菲尔德,在里弗斯家时期的莫顿和沼屋,以及与罗切斯特终成眷属的芬丁。西比拉和简经历了种种变故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健,矢志不渝地走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虽然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生长的国度不同,她们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从出生来讲,两人都出生寒微。《简·爱》中的主要人物简从小就父母双亡,由舅妈抚养。简在舅妈家遭到冷酷无情的对待,受尽了表兄妹的欺侮和凌辱,不得不与各种磨难进行抗争。《我的光辉生涯》中的女主角西比拉虽然出生在牧场主家庭,不过父亲很快破产,西比拉不得不起早贪黑,艰辛劳作。从外貌上看,两人都个头矮小,长相平凡,因此对漂亮的女人既羡慕又嫉妒,而在英俊的男人面前又自卑不已。两个女孩的欠佳容貌决定了她们的爱情道路会更加崎岖坎坷。在性格方面,简诚实、正直,从小就懂得自尊、自爱,并且具有独立的人格。西比拉聪明自信,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是一个抱负远大、富于反抗、渴望 “光辉前程”的丛林女孩。在爱情婚姻方面,尽管态度和结局不一样,但经历却颇为相似,甚至两人的追求者都如同一人。罗切斯特和比切姆都是富甲一方的潇洒绅士,为人善良热情,非常具有吸引力,属典型的“万人迷”。不过简和西比拉追求的并不是他们的外表和财产,而是真挚的爱情和平等的婚姻。她们都是在心爱的人一无所有时才投进爱人的怀抱。简是在罗切斯特的庄园被毁,身体残疾的情况下才和他真正结合在一起。同样,西比拉也是在比切姆一无所有,不得不背井离乡之时才接受他的求婚。简和西比拉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对她们所生活的社会阶级歧视的一个挑战。这种挑战在简责问罗切斯特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以为我贫穷、低贱、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感情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有感情!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对我难舍难分,就像我现在对你难舍难分一样。”[8](P277)

《我的光辉生涯》和《简爱》描写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南北半球两个不同的国度,时间也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但贯穿全书的主题却是一样的:社会等级、两性等级关系和爱情与自主。西比拉和简都是坚决主张男女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的女性。她们不为传统婚姻观念所束缚,鄙弃世人对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膜拜,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庸。为了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和一个又一个威胁到自己自主性的人,但每次都成功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和品德。西比拉和简精神上的独立,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以来那令人压抑的社会观念,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歧视妇女和穷人的行为。西比拉和简的故事告诉读者:女性如果要取得独立,追求幸福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不断地奋斗。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澳大利亚妇女小说研究”(W07211062),以及澳大利亚政府下属澳中理事会资助课题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Barnard Marjorie, Miles Franklin: The Story of a Famous Australian [M]. St. Lucia,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88.

[2] Carole Ferier (Ed.) Gender, Politics and Fiction: Twentieth Century Australian Womens Novels [M]. St. Lucia,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85.

[3] Dale Spender. Writing A New World: Two Centuries of Australian Women Writers [M], Pandora, London & New York, 1988.

[4] Miles Franklin. My Brilliant Career [M]. Sydney: Augus & Robertson Publishers, 1993.

[5] 邁尔斯·弗兰克林著. 我的光辉生涯[M].黄源深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 田宝英译. [英]Charlotte Bronte 原著. 简·爱-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精选版[M].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

[7] 维克瑞(英)著,李颂译. 勃朗特一家的故事(英汉对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 夏洛特·勃朗特(英)著,李果 吕少英译. 简·爱[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9] 朱迪思·赖特(澳).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妇女形象[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作者:

邱世凤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简爱独立自主
女性主义批评之《简?爱》译文比析
红军长征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确立
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怎样做到“少教多学”
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倡导独立自主原则,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成绩
《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
英语文学的艺术之美
突出自主学习,彰显数学魅力
论《简爱》的“圣经式”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