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文学剖析汉字字形的走向
2009-09-29王晓秋
摘要:汉字在字形上构字规律不够统一,处在同一条件下的笔形有的变化有的不变,组成合体字时处在同一位置的部件有的这样变有的那样变,再加上不同字体并存,给识字教学、推行规范汉字和信息处理带来一定困难。汉字的规范应朝着具有统一变化规律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字形 逐步 走向统一
国家已经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应该广泛地向社会推广,引导全社会使用;然而又必须重视规范中不尽人意的成分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成分,在必要的时候对已有的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
就汉字而言,目前的国家标准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必须肯定的是,此表在规范社会用字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对此表个别处也进行了调整。仅以笔顺为例,原表中“敝”字列在11画的“雀”字后、“堂”字前,“脊”字列在10画的“座”字后,“症”字前,根据这种排列可以确定原表制定的笔顺是:“敝”字起笔的第一画是竖,“脊”字的第三画是写“人”的撇;《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研制出来以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把“敝”字移至“兽”字后、“焐”字前,“脊”字移至“痉”字后、“效”字前,说明它们的笔顺调整为:“敝”字起笔的第一画改为点,“脊”字的一、二笔写“人”字左边的点和提,三、四笔写“人”字右边的撇和点,五、六笔写“人”字,然后写其它笔画。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调整表明了我国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立场:已经制定的规范是可以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笔者在使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及其他规范标准的过程中,觉得还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字形上构字规律不够统一。本文拟就构字规律的统一性问题发表点粗浅意见,以备对字形进行规范修订和完善时作参考。
一、笔形的变化
笔画的形状叫笔形。由笔画和部件构成整字后,笔形和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有统一规律的。列举如下:
1.末笔是横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要变成提,如:项、地、理、致、取、此、邱、甥、敛、鲜、孔、驼等。
2.末笔是竖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时要变成竖撇,如:叛、判、辣、拜、掰、邦等,然而具有相同可变条件的朝、韩、郸、刊、韧、韬等字却没有改变。更典型的是,同是一个“丰”字,在“邦、帮”字中就变了撇,而在“艳、滟、慧”字中却没有变。
3.“月”字作为部件用在下部时第一笔的撇变成竖,如:有、肖、肾、背、胃、能、膺、俞等,但是,在筋、崩、葫、萌、菔、赢等字中,“月”字同样用在下部,撇却没有变成竖。
4.书法上有避重捺之说,规范字则允许在两捺之间隔着一个完整部件时不避重捺,如:途、逢、逄、透、逾、蓬、趁等。根据这种规律,“逶”和“遴”两个字本可不避重捺,《新华字典》中的“逶”字就保留了“委”字的捺,但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把“禾”和“米”的捺变成了点。
5.最后一笔是竖折横折钩的字作左偏旁时要变成竖折提,如:顽、兢、辉、顿、凯、剜等,然而,“包”和“仓”作为左偏旁却不遵守此规则,如:刨、创、戗、巽、疑等,据说是因为在设计点阵字模时的特殊原因。但不知究竟是什么特殊原因,是主管人员的意志还是工作人员的疏忽,致使不合变化规律的字至今不能顺理成字!
6.对于钩的归类尚有争论。有人主张把竖折钩归入折,与竖折提同类,理由是:同样是竖下带钩,向右的算入折笔,向左的却忽略不计,缺乏统一性。《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把竖钩归入竖,理由是豎下的钩本来是没有的,是由楷法笔势带出来的,所以即使有钩也算作竖。
虽然无论有钩无钩都算作竖,但是书写时带钩与不带钩却不随便。仅以“翡翠”二字为例,羽字在下部时带钩,在上部时则必顺去掉钩,这便又形成了一条规则:带钩的字用在上部时把钩去掉,如:少尘、省、翟、羿、翼、褶、裘、督、傅、缚、膊、哥、勇等,甚至连“几”字的钩用在上部时也难逃劫数,如:朵、沿、殳、没等。这条规则是不是适用于所有带钩的部件呢?细观《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却又不尽然。下列这些字依然逍遥法外,如:贫、忿、盂、煎、剪、孕、贸、奕、弈、贺、怼、柔、袤、愈、趸、烹、梨、盘、堕、愆、慰、警、弊、懋、蟊、鹬、裂、愚、恿等,特别同一个“甬”字,在“勇”字中就去掉了钩,而在“恿”字中却不去掉钩;如果是因为下部的部件不同,那么,“羿”与“弈”下面的部件相同,为什么也两种待遇呢?
二、合体字的组合也有欠统一
合体字是由笔画或部件构成的,为了适应方块的结构,笔画或部件往往要有些变化,或穿插让就,或省简连带,要使得长短大小搭配适中,疏密粗细错落有致,以体现汉字布势的平衡对称稳定和谐之美,达到内涵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现代规范汉字基本达到了这种造化,美中不足的是还有少数字的组合不符合统一规律。
1.左偏旁有的避让,把较长的笔画收缩到适当位置。如:“身”字作左偏旁时撇从竖左起笔,变相交关系为相接;“舟”字作左偏旁时把横变为提,并且不再穿过右边的竖;“女”字作左偏旁时把横变为提,提的尾端写到与撇的顶端相接为止。由它们作左偏旁构成的字如:躲、躺、船、舰、好、奶等。然而,与它们相类似的“丹、耳、每”等却没有这种变化,还要写成“彤、耽、敏”。
2.左偏旁有的可以延长一个笔画,形成左下包右上之势,但并不是任意哪个左偏旁都可以的。同样是捺,“支、走、是、尺、爪”等就可能构成“翅、趁早、题、咫、爬”等字,而“皮、夹、矢、米、艮”等就不能延长,只能写成“颇、颊、知、粮、既”等;同样是折笔,“毛、风、鬼、尧、尤”等就可以构成“毽、,飓、魁、翘、尴”等字,而“光、元、九、屯、已、宛、秃、亢”等就不能延长,只能写成“辉、顽、鸠、顿、改、剜、颓”等;另外,旧字形中能够这样构字的“鼠”、“麦”等,也不能再这样构字了,由它们作左偏旁的字现在写成了“鼯、鼷、麸”等。这类字多数人已适应,只是一些老年人或书法家们还常出错。
3.处在合体字上部的“麻、鹿、厌、庚、府、雁、原、辰”等,可以延长左边的竖撇,形成左上包右下之势,如“磨、麾、麝、鏖、魇、赓、腐、赝、愿、唇、褥”等。但非常特殊的是,同是一个“辰”字,与“口”字上下组合时竖撇延长,写成左上包右下的“唇”字;与“寸”字上下组合时竖撇却没有延长,写成上下结构的“辱”字;而把这个‘辱字用作右部件或下部件时,却又要延长这上竖撇,写成“褥、缛、蓐、薅”等。这种极不统一的规则,岂不是要叫人查着字典去写字吗?另外,在旧字形中曾延长竖撇构成左上包右下的“盛”和‘盔“字,现已改为上下结构,竖撇不再延长,也需特别强调。
4.形声造字是汉字很重要的构字理据,直到今天,在汉字教学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声字意符和音符的组织方式主要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和内形外声等。除此这外,还有一种意符或音符藏在一角的特殊形式,这种形式分析结构比较困难,部件名称和结构方式也不便称谓,多数教科书已经不把这类字列入形声字教学了。我们看到《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形字整理表》已经把这类字部分作了妥善处理,如“备”、“飞”等字。这里我们还要对“邃”、“荆”二字提出商榷。“邃”字从穴遂声,意音俱全,上下结构,顺理成字,然而现行字却是让“辶”包围了包括穴字头在内的右上全部,使之成了半包围结构。“荆”字从草刑声,“艹”覆盖“刑”字构成上下结构才符合形声理据,然而现行字“艹”只覆盖“开”字,不伦不类了。
三、不同字体并存,形体不统一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用仿宋字印刷的,人们书写时却是以楷书为主,特别是计算机智化给汉字信息处理带来新生以后,字库中的行楷也较受青睐,再加上印刷物上隶书、魏碑、方头、幼圆以及色彩纷呈的美术变体,百花齐放,千姿百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这些字体在笔画和结构上也存在不少分歧。
1.宋体与楷书笔画组合关系不一致。宋体的“日、月、目、白、且、甘、直”等字,包围结构中的短横是两端都与边框相接的,而楷书则是左边相接右边相离的。宋体的“田”字中的横两端都与边框相接,而楷书则是两边都相离的。这类分歧使得语文教学中无法严格要求。
2.宋体与楷书有些部件的写法不相同。宋体的草字头是一横两竖,而楷书则是一横、一侧点、一撇。宋体的雨字头中是四个短横,而楷书则是四个较平的侧点。宋体的火字第一笔是垂点,而楷书则是侧点。宋体的小、少二字以及把二字用在头部的尘、尖、雀、省等字第二笔是撇,而楷书则是垂点,由于这种区别,《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把“劣”排在“光”前。从书法观点出发,点有多种,“点”只是一类。由此看来,虽然只是一个“点”的差异,却要引发字形、字序等许多问题。特别是“走之旁”的写法,宋体是一点、横折竖折撇、捺,而楷书则是点、横折竖折横折撇、捺,这个部件本来就容易与“建字旁”相混,再加上宋体与楷体的差别,使得有些大学毕业的人还经常把“走之旁”的第二画与第三画写成相交关系。
3.宋体与楷书笔形变化也不一致。按照汉字规范的要求,末笔是横的部件用在字左(当然包括左上角)时,横应变成提,而和左偏旁时横变成提且不再穿过右边的竖,宋体虽然也作避让而把穿过竖笔的部分缩到与竖笔相接的地方起笔,宋体的第七笔也作了如此的变化,但第六笔没有变成提。
4、计算机字库中的行楷字比较美观,但不规范的字太多。“士”字头的成了“土”字头,末笔是竖折钩的成了悬针竖;在笔画的组合关系上,该相接的成相交,该相离的成了相接;多横的字长短不分,多捺的字随意变点;从呼应勾连的痕迹上可以看出多處改变了规范的笔顺,等等。
现行汉字从笔形、笔顺、部件、结构的变化规律不统一到多种字体并存,难免给语文教学、推行规范字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推行规范汉字的主阵地,孩子们的可塑性强,老师教生字严谨认真,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在一节识字课上有这样一个场面:教师教学生“朵”字怎么写,学生回答:“上面一个‘几字,下面一个‘木字”,教师又追问:“上面是‘几字吗”,学生想了想说:“‘几字没钩,什么也不念。”这件事后来还发表在一家语文刊物上。似这样,稍有变形的部件就什么都不念了,合体字的结构分析还怎么进行?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体会到中小学师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学习的认真。
随着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与日俱增,全球要求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水平考试”成为继英语“托福”之后的又一全球性考试热点,而学习汉语必先学习汉字。从“汉语水平考试”的现场看,汉字构形规律不统一的痼疾给考生带来的不便已经十分明显。一位阅卷的教授面对错字连篇的考卷难以下手,只得请示主考,主考回答说:“人家是外国人,学到这程度已经不容易了,错几个字是在所难免的,将就了吧!”另一位负责人说:“对错别字不能要求太严,不然会打击人家的积极性。”那么,外国人学汉语的积极性是哪里来的呢?是为中国广大的市场而来,还是为汉语的国际地位而来?能不能让外国友人为汉语言文字的统一性、理据性、易学性、趣味性而来呢?这应该是广大汉语言文字学习者所期待的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1.1
[2]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98.3.25
[3]简化字总表 1986.10.10
[4]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2001.1.19
[5]汉字折笔笔形规范课题组.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笔形规范 .2001.12.19
[6]黄宏.汉字笔顺规则表[N].语言文字报.
[7]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同].1997.4.7.
作者:
王晓秋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