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法教学突破“昼夜长短变化”难点
2009-09-29唐彧
唐 彧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I)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笔者用废纸盒自制了一件教具,用于课堂演示,以求突破该难点。
一、材料、工具准备
长35cm宽20cm以上的废旧纸盒一只、直径0.3cm的螺丝及螺母、垫片二对、电脑打印的地球经纬网(半径约10cm,圆心为O)一张、小刀、剪刀、锥子、纸胶。
二、制作方式
1、地球板
(1)将纸盒的盖子裁下,剪成半径约10cm的圆,在圆上粘贴地球经纬网。
(2)在经纬网左侧取A、B两点,纬度分别为23°26'N、23°26'S。
(3)以O为圆心,5cm为半径,作弧,交OA、OB于A'B'两点。
(4)将弧AB剪成宽约0.3cm的槽(即槽甲)。
(5)用同样的方法在经纬网左侧剪出槽乙、槽丙,半径分别为3cm、7cm,圆心角分别为30°、60°(如图1)。
2、太阳板
(1)将纸盒的底面裁下,左侧剪为半径10cm的半圆,涂成蓝色。
(2)右侧先剪掉一个半径约10cm的半圆(圆心处留半径0.5cm的半圆),在右侧剩余的部分纸板上画若干平行的红线,将中间最短的红线加粗加箭头指向地球。
(3)将太阳板放在地球板下层,对齐,在赤道与各槽的交点处以及槽丙与圆心的中间处钻出四个同为0.3cm的孔,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2)。
此纸板即为侧视的日照图,地球板露出的部分表示地球的昼半球。蓝色半圆表示地球的夜半球,半圆的底边直径表示晨昏线。平行的红线表示太阳光线,粗箭头表示直射光线。
三、演示过程
(1)使太阳直射赤道,可以看出,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纬度被晨昏线切割成相等的两份。说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春分日,图3)。
3、组装
将太阳板叠放在地球板的上层,用螺丝穿过两只纸板的圆心,加上垫片后拧紧(仍可转动)。另一对螺丝从甲孔穿过太阳板和地球板后拧紧(如图3)。
(2)向上拉动太阳板,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北移,晨昏线同步倾斜,北半球各地昼渐长,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地区开始出现极昼,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南逐渐扩大。南半球昼夜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春分日~夏至日,图4)。
(3)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北半球各地昼最长,越向北昼越长,极昼范围扩大到北极圈(夏至日。图5)。
(4)再向下拉动太阳板,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仍是昼长夜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缩小,南半球相反(夏至日~秋分日,图4)。
(5)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全球各地再次昼夜平分(秋分日,图3)。
(6)继续拉动太阳板,太阳直射点南移进入南半球,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南扩大;南半球相反(秋分日~冬至日。图6)。
(7)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短,极夜范围扩大到北极圈。南半球各地昼最长,极昼范围扩大到南极圈(冬至日。图7)。
(8)向北拉动太阳板,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极夜范围向北极点缩小(冬至日~春分日,图6)。
(9)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全球各地再次昼夜平分,昼夜变化完成一个周期,即一个回归年(春分日,图3)。
经过演示,多数学生能形成感性认识,对这一规律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归纳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则昼长夜短,且越向该方向昼越长;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则该半球白昼越来越长;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均为地方时6:00日出,18:00日落):④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赤道上各地每天均为地方时6:00日出,18:00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