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中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的思考
2009-09-29钱芸宫作民
钱 芸 宫作民
一、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是教学需要达到的第一境界,也是对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
当前我国对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虽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即有效教学是指经过一段时间地理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所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这意味着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教完预设的知识或者教得好不好,而在于学生有没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东西(或者学得好不好),从而获得进步和发展。因此,不能够无视地理“课”的效果和效率、学生的生命存在、人生体悟、人格磨练及能力生成,以及知识掌握等。
但是,如果忽视了教师在创建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焦点完全集中在学生的身上,显然是不完整的界定。新课程改革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永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完成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教学共同体,这一点绝对不能忽视。地理教学是“教”与“学”共同组成的。如果学生根本没学到什么,或者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根本没有理解,教师教得再多再好,其教学也是没有效益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是指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高效是指学习效率和效益的“双高效”。一般来说,凡是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地理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都可称之为“高效课堂”。包括高效的教学目的,教师高效的“教”与学生高效的“学”。
当然,地理“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与地理有效教学的概念相比,高效教学的概念显得比较具体,它提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途径——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它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教学高效性的惟一指标。高效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的低效与无效现象
1、割裂的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学生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效教学的目标。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也就不能实现高效教学。
2、“泛而不实”的教学内容
地理高效教学主张教师不再仅仅是地理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但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受到冷落。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或者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造成课堂效益低下。
3、形式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对话”、“合作”、“探究”、“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发展。当然,在多样化的背后也不免透露出浮躁、盲从的形式化倾向,如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
再如,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缺乏认真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探究问题的确定、探究活动的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把新课程倡导和凸显的探究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效果上。甚至展开的活动有相当部分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等,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三、注重“实效”的优质地理教学
地理优质教学首先是高效的教学,另外它还强调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其评价标准更加丰富、具体。它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不仅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还关注教师的发展;它注重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主张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它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创新性;它关注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另外,优质教学还是一种“实效教学”,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尤其关注,不唯形式,不求表面,“实”则“优”,这是优质教学所独有的特征及观念,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才是真正的优质教学,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不论是地理有效教学还是地理高效教学,最终要达到的都是教学的实效和优质,而不是形式化的“有效”与“高效”。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真正理解其内涵,从而指导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这样,地理教学才能从“形式”走向“实效”,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