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2009-09-29王波儿

地理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王波儿 刘 兰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学生提出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是探索意识形成的标志。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作为地理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地理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需增强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被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也更增强了传统应试教育的需求和生存的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甚至一些教师都认为地理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学而无用,学习地理的目的单纯只是为了考试。

而在考试评价中很少见到让学生提出地理问题之类的题目。可见,在目前提倡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理念下,考试题目的设置上还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提出问题能力这一点。但是这种题目往往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类题目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也就不屑提出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还需训练

笔者曾让高中生做过一道题:根据“2008雪灾”这样一段新闻材料提出一些与地理有关的问题。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能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多数为“为什么南方会发生雪灾?”,“为什么南北有差异?”,“为什么粮食供给影响不大”等问题。可见问题的形式单一,仅局限于用“为什么”进行提问;问题的内容大多只是针对新闻中出现的文字。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联想不够丰富,缺乏提出多数量问题和更高水平问题的能力。

此外,当头脑中产生问题时,是否能准确清楚地表达,也直接影响着能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些同学在语言组织方面存在困难,而使头脑中的问题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进而影响问题的提出,形成了获取知识的障碍。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不会提出问题。

3、学生的自我思考时间还需安排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多,教师大多采用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将重点、难点分析讲解得清清楚楚。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堂上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更不可能有时间让学生提问了。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无论在课堂或者课外,学生缺乏主动去思考或提出地理问题的机会。加之课外其它学科的任务非常重,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地理问题。即使有同学想课后提问题,也不敢进人多的办公室,问题只有留给自己,时间长了就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和热情。缺少了自我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得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地理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缺乏、对地理问题不感兴趣等现象,地理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从而萌发“提出问题”的意识。

例如,讲授“农业区位”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顺序依次介绍农业区位的条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显然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很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特仑苏牛奶为例,通过讨论“特仑苏为什么成为奶中贵族”来学习影响农业的相关因素。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这个举例贴进学生的生活,课堂中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乳都”是在内蒙古?一些品牌的牛奶也是产自内蒙古为什么质量就比不上特仑苏呢?……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充满疑问和有趣的情境中,教师在课前,创设有趣而且带有疑问的情境,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丰富教学形式

为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如采用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美国科学教育专家的研究已经表明: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学生相差无几,而他们在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科学的世界观等方面的评价成绩却会高出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2-6倍。

例如,在一堂学习“自然灾害”的地理课中,教师发给学生十多个关于世界各地不同自然灾害的实际材料,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危害以及当地居民防治自然灾害的措施等。学生分组阅读这些材料,讨论后提出以下一些问题:①什么是自然灾害?②自然灾害会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③为什么同样的自然灾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往往会造成不同的危害?④人类可以采取哪些预防的措施?⑤我们所处的地方会发生哪些灾害?……而后教师有顺序地罗列问题,并通过恰当引导,各组发表意见,得出一些结论。整个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讨论实际材料,对自然灾害的含义、分类、危害以及防治进行相对独立的探讨和研究活动。

由此可以发现,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传授提问方法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明知自己已经发现了问题,但在与教师同学交流的时候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述得不准确、不清楚,对方无法理解其问题,从而给解决问题造成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提问方法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训练。如何传授学生提问的方法呢?

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时,教师利用“心理换位”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下面的问题……”,以此给学生启发。起初学生并不能掌握提问的方法,为此教师要进行示范,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少问些“是不是”、“对不对”。在地理学习中,提出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提问法、联系实际提问法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过程中质疑,在教材中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质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知识的总结中质疑,在习题的讲解中质疑,在合作学习的讨论中质疑等,明确问题大致的着眼点,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感悟教师提问思路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提问语言并进行及时修正。主要可以从提问表达的形式是否多样、用词是否准确精炼、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来判断。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会慢慢善问起来,提出的问题既能表达清楚,也会有一定的质量。

4、增加提问时间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主体,而只是一个引导者。因此地理教师传授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理解和加工,进行知识建构,才能真正接受。但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产生的问题也会不同。因此在把握教学节奏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中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在一堂地理课结束前五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一些疑惑、问题。这种方式在一开始实施的时候,如果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几个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进行一定的鼓励,这有利于提问者体验成就感,同时激励其他的学生敢于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会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