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I评析
2009-09-29姜琳
姜 琳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很好地保持“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选拔性考查的目的。仍然坚持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具有综合性,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理解、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科知识和能力与考生综合素质的关联。
一、以能力要求为目标,体现学科主体内容
试题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重点考查了地形剖面图、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特征与农业生产、土地类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再生产、区域特征等问题。考查的地理学科内容与能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考查内容仍是地理学科的主体内容。其中自然地理是考查的重点,分值占66分(客观:24分,主观:42分)。人文地理分值占30分(客观:16分,主观:14分),区域地理分值占4分。考生通过解读材料和图表,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进而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在不同类型与不同梯度的地理题目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二、注重地理思维过程,体现学科鲜明特点
地理试题提供了展示考生地理思维水平的良好平台,选择题注重地理要素的联系与地理现象、地理基本规律、原理与方法技能的考核;综合题重视地理要素在区域中的相互联系。
本套试题淡化了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放弃了往年多考的日照图等知识点,突出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包括问题的要点、情境的关键、解答的条件、思考的提示等),认真审视,反复思考。并有所收获,从而剖析出命题意图。确定解题的思维过程。如36题是今年地理试题中难以得高分的题目之一。该题第(I)、(2)问,考生应首先根据尼罗河源流流域图中的源流分布、年降水量等信息,联系该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及其降水特点来分析、推断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与成因。(3)问要求考生从前面问题的解答中分析尼罗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思维过程应从尼罗河源流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尼罗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雨季是尼罗河丰水季节,尼罗河泛滥一河谷土地深厚、肥沃—旱季是尼罗河枯水季节,可进行生产、耕作,作物生长、收获。从而得出尼罗河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就是考生思考作答时注重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既突出了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体现对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洁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并不简单。因此,要求考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基本的地理规律、原理本身,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套试题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是考查学生地理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有效载体。高考文综试卷突出考查学生地理读图、识图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和创造。每一组地理试题的设计都从图表切入,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如今年高考地理试题图表有坐标图、剖面图、柱状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及构成表等,全面、有效地检测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除运用地图突出考查学生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及能力外,还十分强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己的发展,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而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有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提升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国际视野等。如客观题9~11题,以新世纪我国四大工程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背景材料中提供了涉及的某水源地的土地覆被构成表和各类土地面积百分比柱状图等信息,学生必须通过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筛选、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而体现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的综合考查。
总之,地理试题貌似容易,实则不然,对考生的基本地理素养与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试题稳中有“变”、稳中出“新”。题目设计立意深远、思维灵活,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考查,紧扣中学地理教材主干知识,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思路的成熟。也对今后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